西班牙科学家米格尔获“南粤创新奖”:扎根广州,爱上湘菜

南方+

十多年前一次“中国行”,成为西班牙籍科学家米格尔·埃斯特班(Miguel Esteban)扎根广东的起点。作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外籍研究员,日前,米格尔入选2021年“南粤创新奖”,是10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外籍专家。

米格尔·埃斯特班。

米格尔·埃斯特班。

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过《开讲啦》,爱吃湖南菜……这位西班牙科学家在中国潜心探索生命科学领域诸多未知的同时,也爱上了中国美食、中国文化。

一次中国行看上广东科研潜力

2006年,米格尔通过中英青年科学家论坛来到中国访问。那时在英国从事科研工作的他,在这次访问中对中国印象深刻,“政府对科学和科学家非常重视”。2007年年底,米格尔来到广州,正式加入中科院广州健康院,成为一名全职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很幸运,中国给了我很好的科研平台。中国对科研事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大实验室、大团队的运营。学者们可以自由发挥、相互协助,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大。”米格尔说。

米格尔和团队成员在一起。

米格尔和团队成员在一起。

米格尔目前的实验室有30多人。“那些20多岁的青年人富有创意,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也年轻起来。”米格尔说。

“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是什么,我就要做。”2016年9月,米格尔做客央视《开讲啦》,分享自己孩提时科学启蒙的美好回忆。他说:“我想做个生命科学的探索者。”

这位探索者做事雷厉风行、喜欢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写满公式,平均每天“泡”在实验室16小时,甚至笑称假如实验室里有寝室就好了。2012年初,有媒体采访春节期间仍在实验室度过的米格尔,他端着杯咖啡,十分享受这种感觉。“科学研究怎么能中断,要有所成功就必须努力!”他说,“到研究攻关的紧要时刻,我可以24小时不休息!”

不惧从头开始,“压力大动力更足”

2020年3月29日,米格尔坐上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省科学技术奖专场的发布席。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尿液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研究成果,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事实上,干细胞研究并不是米格尔最初的研究领域。来中国之前,他一直从事肾癌研究。加入中科院广州健康院后,结合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他将研究领域转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米格尔在实验室开展科研。

米格尔在实验室开展科研。

“压力大,但动力更足。”米格尔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最重要的莫过于将尿液中的肾管状细胞成功地诱导为多能干细胞。

“通俗来讲,就是从尿液中提取人的废弃细胞,然后诱导这个细胞成为干细胞,之后,干细胞就可能分化为任何一个器官的细胞,从而使人造器官成为可能,也规避了伦理学的争议。”这一研究的论文由美国肾脏学会杂志在线发表,有关的研究也在中国和欧洲申请了发明专利,成为轰动一时的重大发现。

米格尔强调,由于肾小管具备不断重生的能力,它除了转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外,还能转换成为其他的细胞类型,并用于组织重建。“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人造器官不是没有可能的。”他说。

如今的米格尔平均一年才回一次西班牙老家,真正做到了扎根中国。“我特别喜欢中国的食物,尤其是湖南菜,因为西班牙人喜欢重口味的。”米格尔显然已经爱上了中国美食。但这位外籍科学家也笑着说:“团队再取得重大成果时,我要做一顿地道的西班牙海鲜饭,犒劳团队中的年轻人!”

【记者】卞德龙

【通讯员】黄博纯

编辑 邓苇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