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⑯|开在非洲的中医诊室有了名字

南方+ 记者

1

1

巴塔医院中医诊室位于医院内一栋独立门诊楼的一楼,地理位置处在整个医院的中心区域,门前有一条长廊连接门诊楼与住院部,每天人来人往。但工作中,常常有患者走到中医诊室门前,问我一句:“请问这是什么科室?”。

在巴塔医院的每个科室门前都放置了科室门牌,中医诊室却没有名字。我翻来覆去地想:要擦亮中医在非洲的金字招牌,我们的中医诊室怎么可以没有名字呢?

自制“牌匾”

擦亮中医诊室的“金字招牌”

要擦亮中医在非洲的“金字招牌”,给中医诊室的取名、挂牌很重要。于是,我们找到巴塔医院院长商量。虽然院长表示十分赞同,但按照要求,巴塔医院的所有指示牌子需批量制作,几乎无法预估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集中完成制作。

为了尽快挂上中医诊所的牌匾,我们便提出按照医院的规格样式自己制作的方案,院长听后,欣然同意了。从联系华人同胞的木器厂及商店,到量尺寸、选材料、喷油漆、印字体、钉上墙。一块中医诊室的牌子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型。

现在,经过中医诊室门前,能看到我们的门牌:“medicina tradicional china”,即中国传统医学。看似简单的一块牌子,却为患者准确地找到中医诊室确实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栏目图

简单的中医器械

却满足不简单的就医需求

中医诊室的就医环境简朴而整洁,现有1间中医门诊和1间治疗室,采用一对一的就诊服务模式,科室只有我一名医生,两个房间加起来面积大约10平方米,里面摆放有一张诊桌、两把椅子、两张治疗床、以及三幅针灸穴位挂图。在非洲,中医难以获取内服的中药,因此,我们主要通过针灸等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例如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还有一台老旧的电针仪,为当地民众提供诊疗服务,同时对当地医护人员和医学生进行中医理论和实践培训。

中医的这些治疗技术方法,简便实用,往往也不受场地的限制,可提供的技术服务性强,非常适宜于在非洲当地的医疗机构普遍推广使用,普通百姓易于接受、医务人员也易于掌握使用,特别能够满足非洲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例如对一些常见的多发的内科疾病、各种疼痛类疾病的治疗,安全有效。

科室目前主要开展了中医针灸推拿等特色外治技术。倘若未来,这里能开展中药治疗,内服结合外治,中国传统医学的概念和体系将会更加完整。

栏目图

中医文化

成为中非友谊的“桥梁”

目前,赤道几内亚仍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困扰。今年7月,我们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联合中山市中医院赶制了一批“中药香囊”。500只“中药香囊”跨越万里,漂洋过海送到了非洲赤道几内亚居民的手中。我们把香囊赠送给当地的居民,既可以驱瘟防疫,又宣传了中医药文化,同时也架起了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五十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医生的努力工作和精湛医术,以及满意的疗效和耐心的服务,为中国医疗队赢得了荣誉。杏林春暖,橘井泉香。

中医针灸在赤道几内亚的传播和发展,对于当地社会来说,也经历了由陌生到了解,由逐渐接受到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造福了当地社会。现在已经赢得了当地政府、医院同事和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我们坚信,以中医针灸为代表的祖国医学,一定能够在赤道几内亚帮助到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 李博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