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教授苏士成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10月6日,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发表了来自中山大学苏士成/江山平团队的研究论文,揭示嗜酸性粒细胞胞外DNA网与神经互作加重哮喘,提示2个哮喘治疗的新靶点。

作为一位临床科学家,如何保持科研创新能力?遇到瓶颈时如何处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教授苏士成和团队坚守临床初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又将研究成果反馈于临床,不断改进临床实践,传承医者仁心,惠及更多患者。

光环背后是坚守临床的初心

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最终名单,苏士成申报的“免疫微环境和炎症相关疾病”项目获得了正式立项资助,直接获批经费400万元。

“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拓展免疫治疗的适用人群,并且提供更精准的疗效预测标记物,使合适的患者不错失治疗机会,不合适的患者不必遭受无谓的副作用。”苏士成说。

苏士成  南方+ 徐昊 拍摄

苏士成  南方+ 徐昊 拍摄

多年来,苏士成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免疫治疗对乳腺癌等多种重大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此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项目,也围绕着这个方向。

苏士成介绍,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肿瘤治疗之一,虽然获得了突破性的飞跃,但仍有许多瓶颈。“首要问题是只对少数患者有效,另一个问题是缺乏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这使精准找出适合做免疫治疗的病人非常困难。”

有什么特殊策略能够找出免疫治疗新靶点呢?这是苏士成致力解决的问题。

术前化疗是将化疗放在手术之前做,有缩小肿瘤、判断药敏和预后的好处。苏士成利用单细胞测序等新技术,找出一系列新型免疫治疗靶点和标志物。他发现三级淋巴组织中B细胞是预测免疫治疗效果最佳的标志物之一。该成果发表在Cell(细胞)杂志,还被多本肿瘤学和免疫学顶级杂志评价“本研究为免疫治疗开拓了新方向”。

早在2016年,苏士成就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今年10月23日,苏士成还获得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这些成绩,他却说:“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我的团队。”

他用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描述科研过程。他认为,首先要“扎根临床,多学习、多观察、多交流,掌握领域前沿”;接着是审问,凝练出该领域最关键的科学问题;下一步是针对问题谨慎而独立地思考;接着要辨明一个清晰的方向,立下远大目标;最后是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行。

苏士成  南方+ 徐昊 拍摄

苏士成  南方+ 徐昊 拍摄

传承医者仁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是苏士成的导师,对他的学术生涯影响至深。“宋老师以临床为导向的理念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做造福于患者的科学研究,也是我正在做的事。”

院士垂范,后进者疾。培养自己的学生和团队,苏士成也有独特的方式。对于本科生,苏士成着重启发学生兴趣,在讲课时加入医学理论技术背后的人物故事、该领域最新的前沿进展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希望学生理解疾病诊治机理的逻辑关系。

对于研究生,苏士成秉持“有教无类”“英雄莫问出处”的培养理念。他最看重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自律能力,希望学生有明确目标、排除万难的魄力。

在学生李怡晔、刘志瀚的眼中,苏士成身上有“分秒必争”的气质,“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有可贵的“医者仁心”。

今年6月,一位患者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让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希望推迟治疗。苏士成细心劝导,帮助患者平静心态,终于让患者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愿意尽早接受治疗。由于果断选择手术,患者从面诊到治疗出院,仅用了4天的时间,并未耽误患者陪孩子参加高考。

从苏士成身上,学生们能看到一代代医者的传承:“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身体上的疾病,也要关心病人心理上的需求,急病人之所急,解病人之所忧。”

【记者】钟哲 实习生 刘婕桐

【摄影】徐昊

【通讯员】林伟吟 张阳

编辑 陈茜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