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造水田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要求的重大举措。为总结推广广东垦造水田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增强垦造水田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推进新一轮垦造水田工作,近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了首届垦造水田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经层层严格审核、评选,最终评出了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详细介绍入选案例在垦造水田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工作成效及经验总结,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概况
该项目属于省级实施项目,于2019年取得立项批复,2020年通过市级组织的专家验收,建设规模406亩,新增水田面积385亩。项目建成后,改变了项目区内4个村田块破碎、不连片现象,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耕地国家利用等别也从6等提高至4等。该项目属于垦造水田项目中的旱改水类型,项目区水资源充裕,水源为三坑水库下游灌渠(东渠),水质好,水量充足,灌溉方式为自流灌溉,极大地降低了种植成本。区内作物种植制度为一年两造水稻,后期管护种植情况较好。
项目亮点
1.完善基础工作,保障农业发展。项目区较好地完成了土地平整工作,场内地势平坦,田块平整,保证了沟渠道路通达完善,有效改善了耕地质量,明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满足了农业机械化对土地的要求,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资产营运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2.助力精准扶贫。作物长势良好,预计年产值可达130.823万元,充分带动了谭庙村、楼边村、水口村、双甘村生态农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3.农业污染较少,生态效益良好。对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安置配套设施,整理了废弃道路,完善了排灌系统。此外,通过增强作物抗病、抗倒能力,减少化学肥料及农药施用量,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生态效益良好。
4.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建设。项目建成后,区内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呈现出“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新格局,避免了撂荒和抛荒问题,发挥了农业生产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