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90岁! 987口述史工程第二次汇报展广美开幕

南方+ 记者

11月3日,“大德化人——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二次汇报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是广州美术学院自2018年起重点推进的口述史项目,是广东省乃至国内美术领域大规模从事口述史研究的首次尝试,重点在于抢救式收集广东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口述史料,保存鲜活的历史记忆。继2018年第一次汇报展之后,这是该项目第二次以大规模汇报展的形式对社会公众开放。

李汉仪 《烽火年代》 花岗石 1987年

经典作品生动呈现祖国发展建设的时代图景

本次汇报展参展艺术家共十位:张彤云、梁器奇、袁浩、李汉仪、吴华先、梁世雄、邝声、郑爽、郝鹤君、廖慧兰。最年长的油画家张彤云93岁,最年轻的雕塑家廖慧兰也已83岁高龄,平均年龄近九旬。他们的口述记忆跨越了近八十年的时光,他们的经典作品串起了新中国发展建设的历史记忆和时代图景。

93岁的油画家张彤云,是此次参展艺术家中最年长的一位。新中国成立初期,身在香港的她听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消息,毅然决然北上求学,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张彤云创作于1960年的代表作油画《祖国》,就取材于这段难忘的经历。

张彤云《祖国》油画 1960年

“怀着对新生祖国的向往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我1951年到北京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走上艺术之路,圆了我学画的梦。”张彤云在口述史采录中说道。

出生于1930年的油画家袁浩去年以90岁高龄辞世。此前在医院病榻前,袁浩接受了“987口述史”项目组的采访,留下了人生最后的珍贵影像。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系学生以及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员,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央美的第一届招生,唯一的一个苏联专家主导的油画训练班,中南美专和广州美院的创建等具有历史节点的事件。

此次袁浩的参展作品之一《壮志凌云》创作于1972年,是袁浩知名度较高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妇女要顶半边天”的时代主题。他选取了当年广州供电局“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故事。为了创作,他跟随作业班在野外体验生活,还爬到高压线上体会和测量,拍下大量照片,更画下了无数的手稿、素描、速写,历经几个月才最终完成这件作品。

袁浩《壮志凌云》布面油画 1972年

袁浩在口述访谈中表示,参展老一辈艺术家都非常注重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艺术生命与祖国发展同行并进的艺术工作者,祖国建设的步伐以及时代的激情,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此次参展的雕塑家李汉仪2019年以88岁高龄辞世。此次展出的《列车员》《水乡女民兵》等多件雕塑作品都生动呈现出祖国发展进程的时代印记。

作品中描绘永恒的眷恋与热爱

此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籍贯不同,成长环境迥异,艺术经历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口述访谈中,都不约而同流露出对于故土祖国的挚诚深情。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艺从教半个多世纪,深深体会这是至理真言,它引导我朝这方向努力,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我今日感到无悔今生。”张彤云说。

梁世雄《深谷晨曦》20世纪60年代

国画家梁世雄钟情家乡南海的优美风光,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走遍祖国各地汲取创作灵感。从青藏高原到西沙群岛,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1965年,时年32岁的梁世雄进藏写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进藏写生的画家之一。在西藏之行中,他留下了大量的创作笔记、速写、素描,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多幅西藏题材的人物作品。梁世雄素以山水画闻名,数次个展中多展示其山水画作,此次口述史汇报展中,不但展出了梁世雄西藏写生的多幅精彩的人物佳作,而且还展示了他当年的多部写生手稿,使观众得以近距离了解艺术家不常示人的艺术面貌。

1965年,梁世雄西藏采风留影

1965年,梁世雄西藏采风留影

据悉,广东美术“987 口述史工程 ”是广州美术学院近年来重点推进的科研项目,工程以全院90、80、70三个年龄段的老教授、老专家及当事人作为访录对象,以视频、音频、照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开展口述实录,力图以鲜活生动的第一手口述史料填补现有文献史料的空白。

据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策划和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介绍,“987口述史工程”自2018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已采录广美老一辈美术工作者近60位,采录音视频总时长达万余分钟,口述文稿170余万字。梁江所长透露,作为工程成果之一,“987口述史丛书”第一辑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将于明年春与读者见面 。

【记者】孙羽嘉

【通讯员】许珍 王琳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 彭奕菲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