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湾之东,一条原生态乡村安静地坐落于大髻山下,连绵的东湾涌清澈如镜,在山脚缓缓流淌。秋天,河涌沿岸大片的桃树正蓄力生长,待花开之时,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呈上“十里桃红”的浪漫。
这样的“仙境”是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东湾村的独特景色。这一依山傍水的原生态乡村,被称为“珠海桃花源”,既有陶渊明田园诗意般的写照,也有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般景致。10月,在乡间小道中穿梭,秋风拂面,稻浪滚滚。远远望去,成片的金黄色海洋与不远处的茂盛花田连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独属于东湾村的田园风光画。
东湾村是依山傍水的原生态乡村,被称为“珠海桃花源”。 南方+关铭荣 摄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珠海市斗门区瞄准打造具有“净治美韵”特色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的目标,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早在2018年开始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的进程中,东湾村便率先进行墙面绘立面、雨污分流、厕所革命等项目改造。随着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速完善,东湾村里的民宿也逐渐热闹起来,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品特色莲花茶之余,也体验着“归园田居”的慢生活。
在2018年开始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的进程中,东湾村便率先进行墙面绘立面等项目改造。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网红民宿开创“归园田居”新模式
沙湾村的傍晚,一片古色古香的院落里总是传出年轻人的欢声笑语。
“这里就是沙湾小院。”梁朝武轻叩衔环,慢慢推开两扇老房门——苍山绿竹旁,几栋雅致且独具韵味的新中式建筑映入眼帘。
梁朝武是珠海朗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也是珠海网红民宿停云小镇的负责人。自沙湾小院开业后,他便时常开着电瓶车往来于村与村之间,邀请游客到民宿参观、游玩,像一个热情的“地导”。
沙湾小院注入了古宅修复的工艺和现代艺术的内涵。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香莲小院、岩朵山宿、清心幽舍、良栖山院……传统的庭院外观,黛色的瓦砖纵向排列,保留着古村落老宅的风味。
“以前这些都是荒废多年的闲置农房,有些屋顶连瓦片都没有,还长满了杂草。”梁朝武感慨,“我们对沙湾村的6套院子进行重新修葺与改造,才有了现在的沙湾小院。”
除了注入古宅修复的工艺和现代艺术的内涵外,沙湾小院还将休闲度假元素注入到了方方面面,以全新的方式诠释着民宿的内涵。据介绍,东湾村引进并在自有莲塘处种植了九品香水莲花,这些莲花不仅可泡“莲花茶”,还能制作烘烤的干莲花茶与莲花饼,以及九品香莲浸走地鸡、老北京莲花烤鸭等特色私房菜,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东湾村,体验地道又独特的“慢生活”。
东湾村成了吸引都市人的“伊甸园”。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从桃花长廊到大叶紫薇大道,从黄花风铃树种植区到兰花基地,四节花开的田园人居梦想在此实现。
“每年5至6月,大叶紫薇大道沿路盛开,原生态乡村画卷,成了吸引都市人的‘伊甸园’。”梁朝武说,2021年“五一”及国庆期间,沙湾小院民宿入住率超过90%。
以“沙湾小院”民宿为突破点,东湾村结合莲洲美丽乡村景点景区、民宿节点发展,着力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层面的深度休闲度假目的地,不仅引进了清荷农场、筱薇农场等休闲旅游项目,还有珠海铁汉生态园、蝴蝶兰种植基地等农业项目纷纷落地,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摄影发烧友前来“打卡”。
美丽湿地背后的“厕所革命”
在莲洲镇东湾村北部的一处人工湿地内,水生竹芋亭亭玉立,石板小径旁的灌木茱萸茂密而整齐。这一处占地近4亩的人工湿地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内有乾坤。
“这个人工湿地是我们村的一处厕所污水收集点。”东湾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以前不少村民盖起了新房,但生活陋习改不过来,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排水沟,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了村居环境。
为有效解决粪污的“出口”和利用问题,2018年起,东湾村不断探索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把“厕所革命”与污水管网建设相结合,将厕所污水和粪便从污染源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
2018年起,东湾村不断探索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在这个人工湿地底部,藏着一个12平方米规格的化粪池,它连通地面的污水净化池,组成总占地三亩的“巨大滤网”。全村产生的厕所污水,以土壤自然过滤、水生植物净化和生物降解的方式,最终变成潺潺清流,依地势汇入露天池塘。
如今,这个人工湿地不仅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小广场,也让村内的古井“回春”,随着井水变得清冽甘甜,沉寂多年的“山泉烹茶”传统也终于回归村民的生活。
东湾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其中“厕所革命”更是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
在东湾北村,除了对厕所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还对村里的30户厕所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批灰贴砖、安装洗手盆、新配冲水装置、铺设蹲厕……考虑到有老人腰腿不便,还特意安装了坐厕。如今,全村共建有3座公厕,修建5座生活污水处理站,“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既改善了东湾村村容村貌,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撰文】刘梓欣
【摄影】关铭荣
【统筹】林郁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