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源城:健全“五项机制”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南方杂志

河源市源城区聚焦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完善区域共建、议事协商、互联互动、考核评价、党群服务等五项机制为抓手,逐步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为依托,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群众团体等多元主体为基石的“一核两翼多元”城市基层党建一体化格局,探索形成符合源城特点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背景与起因

源城区下辖2镇5街道,共有44个社区;其中,除2个农村性质的社区、11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外,其余31个是典型的城市社区。作为河源市唯一市辖行政区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密集分布,大量社会组织、新兴组织、自治组织快速发展,多元主体类型和总量均持续增多。为破解城市社区治理中暴露出街道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不强、社区内部多元主体参与不够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便捷更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需求,源城立足抓基层党建工作重心在城市的定位,以更快解决问题、更好服务群众为导向,以健全五项机制为主抓手,以“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总目标,在城市社区内形成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通过开展活动共搞、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共建方式,集中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共建资源,有效引导区域范围内各类党组织结对连接、联合共建,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协同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一体提升,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城市基层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做法与经过

(一)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共建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统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党组织成立社区“大党委”,围绕“党建工作联做、党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的共同目标取向,在维持原有组织架构和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精准对接社区、单位、居民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和需求连接处,共同建立联合型区域化党建组织实体。同时,以社区“大党委”为基础,吸纳社区内的居民小区、物业公司、新兴组织等其他多元党组织扩建社区“党建联盟”,并签订《共建共治共享协议书》明确共建责任,实行实事联办、服务共享。社区党组织、社区“大党委”和社区“党建联盟”三级递进架构的区域化共建机制的形成,突破基层党建“封闭单一”的固有格局,打破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初步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最大“同心圆”。目前,源城区共成立5个社区党委,吸纳2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联盟56个居民小区、物业公司、新兴组织等党组织,双重管理800余名党员,直接服务近4万名居民。

(二)构建联系和联席为依托的议事协商机制。从条出发,建立上下层级挂钩的联系社区(网格)制度,区四套班子成员联系社区,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挂钩社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挂钩网格,逐级明确联系、指导、协调、检查、落实的相关责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块出发,建立各类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将辖区内社区内各类党组织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纳入社区治理协商体系,明确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活动方式、议事规则等内容,建立“议题提出—讨论商议—决策落实”运行机制,定期或应急协商解决社区内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2019年至今,源城区城市社区党组织共牵头辖区内各类主体召开联席会议23次,协调解决治安、卫生、调解等问题80余件,制定并落实重大公共决策7件。

(三)构建常态化沟通为导向的互联互动机制。重点打造两个闭环,一个是“双报到”和“双报告”的互联互动闭环,4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所驻地社区报到,落实组织一次党建理论共学、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解决一件民生实事难事、组织一次党员志愿活动、建立一套共建工作台账等“五个一”要求;3000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党组织报到,认领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社务协调员、文明倡导员、环境保洁员、平安守护员、便民服务员、扶贫济困员等“八员”身份,积极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便民利民公益志愿活动;社区党组织每年底评定反馈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堡垒指数”“先锋指数”,作为综合评价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共建服务情况的主要依据,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责任考核和党员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另一个是服务需求清单、共享资源清单、共建项目清单的互联互动闭环,按照“居民群众所盼、自身力所能及、惠及周边群体”原则,通过摸排居民需求,梳理需求清单,让社区党组织知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与成员单位精准沟通对接,挖掘资源清单,明确资源类型、资源内容和提供单位等内容;社区党组织研究形成“共建项目”,建立项目清单,协同各方力量推进项目实施,形成“需求—资源—项目”的良性互动。

(四)构建以党建责任人为主体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把党建任务指标化清单化,实行责任清单、项目清单和问题清单管理,确保各级党组织管党有力;把督查推进常态化制度化,采取不定期随机抽查、定期检查通报、党建工作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党建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实施督促检查和过程分析,适时进行评价通报,确保各级党组织治党有方;把年度考核日常化过程化,根据定期督查评价通报的情况实行定期约谈,并将其作为党建工作问责、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考核结果评定的重要依据,确保各级党组织建党有效,并切实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结果的运用,系统把握基层党建工作实绩运用情况,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结果保证。同时,加快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加大从考评优秀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着力形成梯次培养、链条提升的良性循环,推动社区治理人才向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19年以来,源城区累计考核社区党组织书记86人次,按等次分层级发放绩效奖励50余万元;从考评优秀且符合条件的14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中专项考录公务员1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3人,考录比高达28.6%。

(五)构建以便民化服务为宗旨的党群服务机制。以“群众的需求在哪儿、党的阵地就覆盖到哪儿、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儿”为出发点,制定《源城区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指引》《源城区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指引》,着力打造区、街道、社区(区域)“1+5+N”党群服务体系,为党员群众提供党务、政务和社务等50余类服务事项;同时,全区44个社区全面上线“党建为村”平台,以“线上信息互动+线下为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创建“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尽可能地向下延伸党建服务触角,在公园、商业街等人群密集场所搭建11个党群志愿驿站,作为党员志愿者直联群众的服务站点;在住户稳定、条件成熟的小区设立党支部2个,在商务楼宇成立商圈党委1个,切实加强党对居民小区、商务楼宇等区域的领导力量;实行党员楼长制,选任党员楼长110余名,动员党员居民积极参与邻里共治,切实打通凝聚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区域共建体系、议事协商机制、互联互动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党群服务体系等五项机制的搭建,以整合基层各方力量为主要导向,促使形成区域内“一核”“两翼”“多元”各类主体有机互动参与城市基层党建一体化建设的有利局面,把对社区的治理纳入社区党组织领导之下,切切实实地将党建的有效性体现在社区治理的问题解决中。一方面,为全区城市基层党建理清发展方向。明确城市基层党建“五双提质”十项举措,即健全联系社区和联席会议“双制度”,从制度层面打破“壁垒”,把党建互联互动变为“硬要求”;建立“双报到”长效机制、“双指数”评价机制和“双报告”反馈机制,打造共建服务常态化制度化闭环;通过做到正向激励和量化管理“双用力”,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实行党员“评星定级”量化管理;落实城市基层党建人力财力“双保障”,统筹解决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并以奖代补支持城市领域党建工作;打造城市基层党建线上线下“双阵地”,建设源城“智慧党建”云平台和区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区、街道、社区(区域)三级党群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为全区城市基层治理打牢组织基础。切实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以城市基层党建主线为牵引,以城市志愿服务、社区智慧管理、居民小区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网格精细管理、区块党建联盟、特殊群体帮扶等热点重点工作为抓手,搭建以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为重点的“蜂巢共筑”项目、以居民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志愿者”党建体系为支点的“邻里共治”项目等7个“党建+”项目,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党建工作“搭台”、中心工作“唱戏”的示范案例,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在身边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创新意义与价值

(一)突出政治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一核两翼多元”城市基层党建体系在街道社区的区域范围内强调系统和整体建设,突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类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责任,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在推动社区自治回归“本位”的同时,特别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社区自治中所应承担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区域内各领域各类组织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共生关系,使党的基层组织结构与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紧密衔接,尽力弥补在新兴领域出现的覆盖不到、连接不够的党建“空白地带”,从而实现党对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覆盖和有效领导。

(二)优化利益联结,提高基层治理效力。“一核两翼多元”城市基层党建体系通过变“堵”为“疏”的方式,搭建区域化协商平台和协商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其中,然后通过优化利益联结的途径,从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入手,积极寻求各方利益价值的结合点,把区域内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各类组织连接起来、统领起来,着力构建目标一致、协同运作、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区域内的发展问题和利益纠纷提到区域化平台上共同寻找“最大公约数”,完成由“情感维系”向“利益联结”的转变,推动由“零和博弈”向“正和博弈”的转变,实现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的转变。

(三)深化为民导向,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一核两翼多元”城市基层党建体系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针对城市各阶层人群需求多元化的实际,“线上+线下”同时发力,鼓励培育和引进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专业调处等各类社会组织,实现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密切社区一核与两翼多元主体的沟通协作,统筹和共享区域内各种人力和物质资源,整合和运用现有民生服务、卫生健康、综合治理等信息资源,实现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特别注重满足群众在创业就业、文化生活等个性化服务需求,推进社区服务的精细化。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责任编辑】莫群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频道主编】刘树强


编辑 莫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