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多所学校“民转公”,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些!

南海区家促会
+订阅

本文转自: 佛山教育圈

录入:南海区家促会西樵办事处 赖秋新

三龙湾学校转为公办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顺德美的学校转为公办学校。

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更名佛山市顺德区东逸湾实验学校。

华师附小三水校区动工过半,停办并撤离。

顺控容桂学校不再办成民办,校址另做用途。

……

近段时间,多所学校“转公”或停止施工,引发了一轮有关“民转公”的舆论风潮。 

确实,我们正在见证这段“历史”,并将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然而,无论学校的权属是“公办”还是“民办”,家长们务必清晰的是:

我的孩子未来将如何入读学校?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核心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1.  “民转公”的走向将是会怎样?

2.  “民转公”的背景下,什么将“改变”,什么将“不变”?

3.  相关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民转公”的走向是什么?

“公进民退”将是现实,但不是说人人都有公办学位就读,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个好消息是:到2035年,公办优质学位将大幅增加!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方案,预计到 2025 年,广东将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其中幼儿园33万个、义务教育375万个、普通高中30万个。

 

上述数据明确告知大家,未来“公办”学位大幅供给。要关注的是:短短几年时间将如何实现以上数据?

 

可能无非几个方式:

1. 大量建设学校;

2. 扩建现有的公办学校;

3.将现有的“公+民”混杂的学校进行转制。

 

这是我们近期之所以会看到这么多学校“变更”或“转制”的直接原因。 

核心的问题是:今后佛山的民办学校的整体情况将会如何?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

未来佛山的民办学校可能只会出现两个态势。

一是中高端、特色品牌民办学校继续存在。

二是以满足新市民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将继续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现在毕竟是经济社会,家庭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考虑将孩子放到特色的民办学校接受教育,非常正常。

而相对的,经济压力较大,而又要满足孩子教育的家庭,其适龄的儿童因不符合入读公办学校的条件也需要接受教育,这部分儿童也需要一定的民办学位予以供给。

健康的教育生态,需要这些学校的存在。

 

但是,未来“民办学校”的发展,几条“红线”是务必要注意的:

首先是5%的整体学位供给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未来的“市场占有量”。这个5%数据目前在省内尚未掌握,但是在其他省市已经有相关文件出台,那么未来民办学位是否也会对这条“红线”予以明确,这是要留意的。

 

第二,相关文件已经明确,今后原则上将不再对新办的民办学校予以审批。这个因素决定了:未来,民办学校再也回不到“有钱就可投资”,“有钱就建分校”的情况。

 

第三,如果要将5%这一数据予以满足。方式可能包括:一是将民办学校(特别是公+民的学校)的数量进行减少,或向民办学校购买一定比例的学位,按“公办学位”给到市民,这是“减分子”。二是做大公办学校的数量,这是“增分母”。

 

“减分子”并不容易。这里涉及到投资、财政、学生流向等诸多问题。而“增分母”也不容易,也涉及到财政、生源、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将非常考验区域的管理能力和财政能力。

 

“民转公”的背景下,什么将“改变”,什么将“不变”?

“变”与“不变”,中短期大几率都将以现有的管理办法为依据。

第一个问题:哪些东西将不会太大的改变。

个人认为,民办或公办的存在,其目标都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均衡发展”以及“区域教育特色化发展”的两大目标。那么,现存学校的“量化分级”、“一体化管理”必然还是会存在。

管理中的“审批-指导-管理”等权限存在,也意味着,“非营利性”将仍然左右民办学校的发展,今后这些学校的“扩建”空间不大,学位的大量扩增(比如建分校)的情况将会趋少。

 

其他不大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因素也很多。比如收费管理,民办学校不可能跟公办校一样收费,而如果民办学校要调整年度收费,则可能在每年的4月底会提交申请,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留意下自己孩子想要入读学校的一些公告或通知。

 

再比如,学籍的管理、大班额的现象、课程的标准化、杜绝违规补课、超前上课、学校卫生、校车管理等都大几率按照现有的管理办法为依据执行。

最大的一个走向是:所有的民办学校都需要设置一个“三方共管账户”,这个账户资金的收支,都会进一步明细。

第二个问题:什么将不会发生改变?

 

涉及到我们很多家庭孩子的入学问题。

首先,公办学校的招生按照现有的招生政策去走,一般不会有很大的变动。那么就必然要求参与公办学校学位申请的家庭满足一定的条件。

佛山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招生顺序仍然是:户籍生、政策性借读生、积分生(普通借读生)。

 

户籍生基本不用考虑学校到底民办还是公办,除非经济有余力,需要选择好的民办学校。不然基本就是“摇号”(这种情况一般是户籍生数超过学位数)或“划片”等方式入学。

 

需要留意相关政策是政策性借读生或积分生。近年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政策性借读生进行了一些细则条件的调整,比如房产面积满足80方不再纳入政策性借读范畴等的修改。至于其他的政策性条件,目前尚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未来随着公办学位供给的增多,是否会对“居住证+社保”年限予以放松,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要及时去办“居住证”等相关证件(即使已经入小学了,未来入读公办初中也可能会使用得到)

 

至于积分生,上述证件也需要及时办理,尽可能多积累分数。相关积分政策,可关注佛山教育圈进行咨询或留言。

 

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孩子将入读哪所学校!

这里的“影响”更具体指的是“民转公”或“公有学校”增多,对我们将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招生方式的变化。学校转为公办学位,预计会按照摇号或地段对口划分或直升等方式进行。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出现新的“公办学校”,那么,原有的片区学位将怎么划分?原先就想读的公办校是否就一定能读了?未必。最大的几率还是会按照“就近原则,统筹分配”。

 

其次,“直升”是否会发生变化?在民转公后,某些拥有小学部的初中,有一定概率会先在数年内先满足直升,再拿剩余学位出来摇号,直到把这些民办时代的小学部毕业生全部消化完为止。然而,未来是否仍然“直升”,真的很难确定。小学毕业到升初中,公办学校需要新一轮的学位分配,“直升”的规则是否会发生变化,还是要存疑。

 

此外,摇号对象的变化。公办学校的摇号,是对全市摇号,还是片区摇号,也要等相关教育部门的明文规定,猜测也于事无补。

 

有人问:那么民办学校将来的招生会怎么进行?个人猜测,未来仍然是以民办学校的管理办法严格进行,并在办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细则进行调整。至于面试招生,掐尖招生,仍然不符合现有的管理办法,这里不再赘述。

 

乐观的是:教育公平,将是政策的基本基调。

 

总体而言,以上内容仅是我们对相关走向的判断,并非最终结果或官方文件精神。具体的方案和政策请以教育部门公布的为准。

作者:林进挺

编辑:陈静

审校:杨章玉

声明: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