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湛江市赤坎区中山街道党工委在流动党员管理上打出一套“组合拳”,让流动党员在管理方面“流动不流失”,在教育方面“流动不流学”,在强化服务方面“离家不离党”。
摸准“一张清单”
精准管理“流动不流失”
“尽管我现在在外工作,但我依旧和党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线上参与组织生活和上党课,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精神上也多了一份归属感。”中山街道一位流出党员说道。
流动党员流动面广、流动时间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带来了党员流出的同时出现“脱离”党组织管理的问题。中山街道党工委认真做好底数摸排工作,以疫情防控和人口普查等工作为契机,通过入户、电话、微信等方式,全面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并收集流动党员的家庭情况、流出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参加组织学习等详细信息,建立起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目前中山街道已经摸查建档流动党员共316名。
中山街道党工委入户摸排流动党员情况
同时,为了加强责任落实,带头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山街道党工委建立了“网格长”管理制度,将所辖区域划分为29个网格,并以网格为单位设立“网格长”,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管理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流出党员“失联”问题。
打造“两味课堂”
创新教育“流动不流学”
由于流动频繁、工作时间、距离远等原因,传统的线下参与组织生活和教育管理的方式不完全适用于流动党员的管理。针对流出党员教育难问题,中山街道党工委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从授课模式、党课内容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两味课堂”,突出流动党员教育的“鲜味”和“党味”,让流动党员想听爱听。
为了让流动党员想听党课,听得进党课,中山街道党工委在传统授课模式上力求鲜活,借助腾讯课堂、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微信群等,采取“云课堂”、“云打卡”、优秀课件推送的方式,开展党员教育。并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建立“链条式”学习教育跟踪机制,向流动党员发放参训卡,记录学习时间、培训主题等内容,进行建档立卡,实行“一训一记”。并及时进行提醒长期未参加培训的流动党员,确保党员教育不掉队、无死角。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山街道党工委共开展流动党员线下线上宣讲活动17场,课件回放点击数823次,建档立卡流动党员数达247名,参训流动党员954人次。
中山街道党工委利用“云党课”为流动党员开展线上培训
为了增强党课内容的专业性,提升流动党员听党课的积极性,中山街道党工委在给流动党员授课的内容上注重突出的“党味”。推出了一批精品党课,打造精英讲师团队,各级党组织书记、各行业各领域先进模范人物等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都被邀请作为党课的主讲师。在党课主题方面,围绕党的政治理论、发展历史、学习身边榜样等生动实践和先进事迹选题,鼓励结合实际学党史。节假日期间,中山街道党工委还组织返乡的流动党员结队参观“赤坎红色印记线路”,利用身边红色资源进行学习,制作并发放400多份印有辖区内4个红色阵地、历史建筑和革命旧址照片的定制明信片,让党员可以边走边听边“打卡”。
一位参观完许爱周故居的流动党员感叹道:“参加此次的活动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红色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党史知识的最好的教科书。”
落实“三大服务”
凝心聚力“离家不离党”
“为了让流动党员更好地参与网格党建、享受志愿服务、参加协商议事,中山街道党工委建设了具有辖区特色的、功能多样的党群服务中心,除了配备服务平台、志愿服务室、党群会议室、志愿者之家等功能室外,还统一设置阅读书架、直饮水、急救包、助听器等32项基本设施”中山街道组织委员古盈盈介绍道。
随着网剧《隐秘的角落》的热播,中山街道党工委抓住机会筹备赤坎老街导游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中山街道党群志愿服务队,为前来赤坎老街参观的游客提供导游、讲解等服务。在此基础上,中山街道党工委还充分整合各类党建资源,借助机关、群团、社会组织等渠道有效充实党群志愿服务队,增强服务力量。
在网格流动党员微信群,“网格长”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加入党群志愿服务队,融入到社区治理中来。街道党工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设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劝导、家政服务等四项志愿服务,鼓励流动党员结合自身情况认领服务。并根据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时长情况实行“积分制”管理,形成积分榜张贴公示,定期进行积分兑换礼品活动,为服务流动党员提供源源不断的服务动力。据了解,流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收到群众意见建议36条,认领服务43次,为民办实事78件,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
流动党员认领环境卫生整治服务
同时,中山街道依托社区“大党委”机制,联合“大党委”成员单位,充分挖掘成员单位资源,组建志愿代办服务小组,由代办小组为流动党员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党员教育学习、党建业务办理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流动党员外出办事不便的问题。
【全媒体记者】刘稳
【通讯员】湛江市赤坎区中山街道党工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