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武江:党建引领“打擂比武”, 共同缔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南方杂志

为破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韶关市武江区委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支部建在组团上”党建模式,建立党建引领“打擂比武”共同缔造机制,有效破解了以往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在干,村民在看”的难题,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武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有关做法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省委常委叶贞琴对武江区“打擂比武”工作机制两次作出批示肯定;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简报第30期专题刊登了武江区“打擂比武”工作,国家级媒体《农民日报》专题报道了武江区的创新做法,新华网分别报道了西河下坑村“一毛钱工程”和武江区通过“打擂比武”提升村容村貌的做法;重阳镇万侯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湾镇湖洋村获评省美丽乡村,龙归——江湾乡村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显现,村民思想难以统一,诉求多样化,唯利心态从普通群众向党员干部蔓延,部分村党员干部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顾虑,不敢大胆推进工作。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总)支部在凝聚人心、攻坚克难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为切实解决当前村级党组织战斗力较为薄弱的问题,顺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武江区以“党建+”理念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坚持党的领导、创新组织体系、凝聚党员群众、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把支部建在组团上。通过在龙归——江湾、西河——重阳两条精品线路沿线27个行政村组建“打擂比武”组团并成立党组织;同时,创新以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服务普通党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村党组织包干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包片负责和谐邻里文化构建,发挥乡贤理事会凝聚引领作用和村民主体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包双带”党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达到党群同心、干群合力,开创“以党建带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促党建”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团四级党组织,以竖式组织体系凝聚党员干部攻坚合力。建立组团联动推进机制,区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组团临时党委,统筹全区“打擂比武”工作。同时,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同志及分管的区委副书记担任党委委员,负责统筹协调全区“打擂比武”工作;设立党委办公室,由区委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办具体负责党委日常事务。在龙归镇、江湾镇、西河镇、重阳镇成立组团临时党总支部,负责统筹本镇“打擂比武”工作。以龙归——江湾、西河——重阳沿线的27个行政村为承办主体,在各村组建“打擂比武”攻坚组团临时党支部,挂点区领导作为支部书记,支委委员由区直单位挂点领导、镇挂点领导和村“两委”干部组成。根据各行政村实际,在94个自然村建立临时党小组,邀请非公企业党组织协助推进,将“打擂比武”组织体系落到“最后一公里”,严密的组织体系使武江“打擂比武”工作能够做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截至目前,对两条精品线路沿线的27个行政村,分别组成27个组团,发动区四套班子成员、区直单位、乡镇、村组和企业5股力量,共有29名区领导、42个区直单位、162名区直单位副科以上领导、17名副书记以上镇领导和76家企业下沉到村,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如江湾镇各组团临时党支部联合各村党组织齐心协力打造的520省道沿线景观节点,在两级组织统筹合力的推动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并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鹅卵石、砂石等建筑材料,利用10天的时间,建成2个“口袋公园”,既精减了支出,又快速建成特色景观,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二)推行“双联双包双带”党建载体,以横式联动机制激活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动力。武江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农村党组织、乡贤理事会和村民等三方作用,以“双联双包双带”为工作载体,凝聚干事创业基层横向合力。一是实行“双联”,发挥农村党员主心骨作用。建立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服务普通党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三亮”活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带头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带头出让土地建设村基础设施,带头发动家属和群众积极参与,带头宣传政策,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区205名农村党(总)支部委员结对联系586名党员群众,累计为群众解决大小民生问题257个。同时,在全区51个行政村全面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共设立矛盾调解、治安保卫、文明倡导、村容管理等服务岗位41个,共有1033名农村无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落实岗位,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实行“双包”,发挥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党组织结合本村实际,包干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包片负责和谐邻里文化构建,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带动村民齐心营造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根据支部党员、村民代表居住分布、生产生活传统划分,建立每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包干负责区域。督促包干党员、村民代表积极发动周围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等村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行农村“庭院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垃圾分类等,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三是实行“双带”,发挥乡贤理事会凝聚带领作用和村民主体带动作用。在各自然村成立乡贤理事会,协助村党组织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调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细致做通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引导村民破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主体内生动力。如龙归镇龙安村由于历史原因,村民建房大多都紧靠公路,为整治提升沿线村容村貌,需拆除涉及124米公路沿线的11户、16间红砖房。起初村民非常抵触,抱团反对,龙安村乡贤理事会主动介入,协助龙归镇党委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顺利完成拆除,为后续精品线路的打造和乡村长远发展腾出了空间。

(三)打好“三个三”组合拳,以点带面促线提升“打擂比武”执行力。为推进“打擂比武”持续、有序、有效开展,建立健全“三个三”机制,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安排三块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激励镇村、组团和社会企业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配套奖补资金。区财政设立1000万元专项配套奖补资金,按照“先申报,后验收,再奖补”的程序,根据各组团筹集社会资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配套奖补。安排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奖补资金。区财政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对在2020年8月、10月、12月“打擂比武”中获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自然村分别奖补80万元、60万元、40万元。安排泥砖房拆后新建奖补资金。区财政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鼓励村民在泥砖房拆后原址整村新建的新村做好房屋外立面统一美观,全面完善垃圾收集点和污水处理设施、村集中供水、公厕、绿化美化等公益设施。政策出台后,各组团通过“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式八方筹集资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筹集社会资金300.35万元,投工投劳658工日。二是建立三方评审机制。根据工作需要从严选取“两代表一委员”和专家评审成员组成第三方评审队伍。采取聘请第三方评审和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审两种方式相结合,对照评分细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提交区专责小组,由区专责小组根据第三方和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的结果,按照6:4的比例统计汇总,采取好中选优的原则,提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获评名单,报区委审定后,在“打擂比武”中表彰。三是开展三次现场“打擂比武”。通过建立擂台评比机制,对各组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开展“每月一通报排名,两月一观摩评比”,并分别在2020年8月、10月和12月安排三次现场“打擂比武”,以“一线比高低”的工作模式倒逼全区党员干部以“差一点也不行”的较真劲抓落实。通过三次现场“打擂比武”,各村两两对擂展示本村风貌亮点。经过专家评审组多轮平时计分、综合擂台现场评定,江湾镇湖洋倒流水村、龙归镇方田大人村等29条自然村分别在三次现场“打擂比武”中胜出获奖。

三、成效与反响

(一)提升了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让群众更加愿意跟着干。粤北山区农村党组织普遍存在书记、班子年龄偏大,干事创业带领群众致富意识不强,支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发挥引领作用不足等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基于此,武江区大胆创新党组织设置,通过“支部建在组团上”,将机关党建通过组团党支部的形式引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建联动机制,构筑农村党建的外部动力,有效提升了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如以往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虽然也安排区领导挂任组长,有区直部门干部参与分工工作的方案和机制,但基本上是名到人不到,或者是人到心不到,没有发挥区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主心骨作用,导致各工作组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建立组团临时党支部,把区镇村三级干部全部纳入临时党组织中进行统一管理,拧在一起,大家均有任务包干,遇到重大问题大家共同决策,拔除“钉子”大家共同承担风险,形成“干在一线、干在一起、干出成效”的良好氛围。同时,创新执行组团临时党支部“四议两公示”决策机制,即“临时党支部提议、村党支部商议、镇党委审议、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议定,议定事项、执行结果公示”,从严从实做好项目管理决策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让群众信得过、跟着干。

(二)提升了农村党组织的发展力,让群众普遍得实惠。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的发展力,让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到实惠,而这些工作都必须由村党组织来推动实现。基于此,各组团党组织牢牢把握“两个改变”。一方面是用力改变生活环境,让群众有美丽家园。既注重“面子”建设,又加强“里子”建设;“面子”建设如“四小园”、外立面提升、“四好”公路等等;“里子”建设如把自来水通村入户,解决群众饮用水安全问题,解决污水横流问题,包括排水改厕、公厕建设等等。接下来,武江区还将把优秀的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引荐到东莞、深圳等湾区城市进行专门招商,吸引资本、商家来武江投资。另一方面是用心改变生产方式,让群众有美丽经济。美丽家园最终目的是美丽GDP。武江区坚持“五朵金花”和“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思路,努力聚焦生产方式改变,把农产品做特做优,做好包装宣传,让农民的劳动成果真正变为产品、转为消费品,这也是“打擂比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各组团党支部坚持把“生活环境改变”和“生产方式改变”作为提高发展力、让群众享受发展实惠的两个核心要素,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进行联农带农,提高农民收入。

(三)提升了农村党组织的文明力,让群众共享新风尚。规划好、建设好是“前半篇文章”,管护好、发展好是“后半篇文章”。如何管护好、发展好,就要紧紧依靠文明、文化的力量。基于此,各组团党组织坚持做到“两个注重”。一方面是注重培养农村文明习惯。由组团党组织牵头,根据住建部门梳理完善的农房管控规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等会议形成乡规民约,形成自我约束流程。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和评选工作,拿出专项资金对美丽庭院户进行奖励,推动美丽庭院创建跟垃圾分类推广、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相结合,让乡村文明习惯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是注重发掘乡村文化内涵。组团党组织充分利用老祠堂传承村历史文化和作为议事场所,逐步在自然村建设文化室、图书室。聚焦农村“386199”的现状,即儿童多、妇女多、老人多、青壮年少,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比如为党员干部提供党建政治类书籍,为少年儿童开拓专门的科技文化角,为老人家提供传统文化、民间文艺等场所,让文化室、图书室等功能场所更加贴合农村实际,成为村中历史、文化、科技知识的洼地,让文化在农村代代传承,让农村有魂有根。

四、创新意义与价值

党建引领“打擂比武”,是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通过全新机制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发展力、文明力,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振兴发展优势,在推动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上取得了扎实成效。在组织上,建立组团四级党组织的竖式组织体系,将“打擂比武”组织体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严密的组织体系使武江“打擂比武”工作能够做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在措施上,推行“双联双包双带”党建载体的横式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农村党组织、乡贤理事会和村民等三方作用,破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在制度上,建立健全“三个三”机制,以点带面促线提升执行力,以“一线比高低”的工作模式倒逼全区党员干部以“差一点也不行”的较真劲抓落实。武江区“打擂比武”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一幅幅基层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文章来源】中共韶关市武江区委员会

【责任编辑】陈冰青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频道主编】刘树强


编辑 陈冰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