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群众关切,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南方+ 记者

近日,东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二次会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题询问会举行,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东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向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和市直部门负责人轮番提问。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潘新潮主持专题询问会。

10月27日,东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二次会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题询问会举行。

专题询问会采取一问一答、随问随答的方式进行。东莞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及市卫生健康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做答;市委编办、市委依法治市办的负责人应邀出席询问会并协助回答有关问题。

在近3小时的专题询问中,与会成员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大数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镇街公立医院改革、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医疗卫生服务、优化转诊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和机制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逐一问询,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脉开方”。

问:近期国内有些地方先后发生疫情,东莞市对外经济往来频繁,接下来如何做好常态化防控?

答:东莞市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在外防输入,将重点抓好防范省外重点地区疫情输入风险、加强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管理等工作。

东莞市副市长黎军作答时指出,当前东莞市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在外防输入。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正认真贯彻既定的各项防控措施,重点抓好防范省外重点地区疫情输入风险、加强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管理、加强重大活动防控保障、持续加强哨点监测、持续加强应急准备、持续加强宣传引导等六项工作。同时,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及12岁以下儿童这两类人群,东莞市主要采取三方面防控措施,分别是继续做好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落实学校(幼儿园)实行学生晨午检制度,以及加强健康宣教。

问: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如何推进?

答:到2023年,全市中小学教室照明条件100%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利用三年时间,逐步推进东莞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及干预工作。

面对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卫三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的提问,东莞市教育局回应,从今年开始,每年对1万间中小学教室灯光照明进行改造,确保到2023年,全市中小学教室照明条件100%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课堂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总时长的30%,禁止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同时,指导各学校采购可调节高矮的课桌椅,并根据学生座位视角,每月调整学生座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回应,东莞已经出台相关《方案》,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逐步推进东莞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及干预工作。

问:如何为市民提高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答:正全力打造两所高水平医院,与中科院高能所散裂中子源共建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

“群众遇到大病就想去广州、北京等城市的大医院就诊,我们如何向市民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大病不出市的目标?”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文群的提问问出了广大市民的期盼。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表示,“目前东莞正全力打造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东莞市中医院两所高水平医院,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2019年斥资1.85亿元建成了东莞首座肿瘤学科专用大楼——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大楼。与中科院高能所散裂中子源合作,共建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这将使东莞在肿瘤放疗防治领域较快提升至国际前列水平。目前,市域内住院率从2015年的94.8%提高到2020年的96.1%,超过国家考核要求。”

问:转诊能否取消?

答:如因病情需要,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转诊到上级医院,并明确门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有群众反映转诊手续不方便,建议取消转诊手续。也有反映,转诊有效期短,一个病有时要多次转诊、多次收费。能否取消转诊或进一步优化?如何进一步改善社卫药品种类不齐全的状况?”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冉红宇的提问是人大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

对此,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回应,如因病情需要,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转诊到上级医院,办理转诊时,无需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再转医院。若发生要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再转医院此种情况,欢迎群众反映,将严肃查处。“原则上非慢性疾病的转诊有效时间为三天,慢性疾病的有效时间为七天,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转诊有效时间可适当延长,由主诊医生注明理由。从2020年2月起,东莞支持对慢性病参保患者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减少患者到社卫机构就诊次数。”

据介绍,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是国家的部署和要求。取消社区首诊的门诊保障制度,会加剧“看病难”的问题,也可能产生“看病贵”问题。

问:小病大治、大病久治现象图如何杜绝?

答:明确门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个别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过度输液等小病大治、大病久治现象,还有患者住院超过15天必须先出院,再重新办理住院的现象。如何规范这些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燕姝的提问直击医疗市场的不合理现象。

对此,叶向阳表示,“2018年,我局印发通知,要求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原则,明确门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潘新潮表示,“年初的市人代会上,就有很多代表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后来我们又在网上征集了1900多条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所以我们的选题是体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7月份开始的一系列筹备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19次调研,开了22场座谈会,都相应在媒体公开,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关注、参与这个活动。”后续,东莞市人大将结合本次专题询问的开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把专题询问的过程变成为倾听民意、为民服务的过程。

“在这次询问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不少问题和短板。”询问环节结束后,叶向阳现场表态,“比如在高水平医院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发展等方面,很多委员都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下来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针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漏洞、短板和不足,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东莞中学校长黄灿明表示,专题询问是立足于老百姓最关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提问,畅通沟通渠道,为广大市民排忧解难,下来多方面还要一起继续努力,共同推动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据了解,本次专题询问是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具体实践。询问问出了群众关切,答出了有效对策,达到了预期效果。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进监督,确保“问后有行动、问后有措施、问后有结果”,促进和加强东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东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及开展专题询问为契机,深入检视差距和不足,加快堵漏洞、补短板、抓落实,推进东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记者】李玲玉

资料来源:东莞人大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