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化州,未来五年奋斗方向!

化州融媒体中心
+订阅

中国共产党化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化州市委书记邓泽友向大会作报告。过去五年,化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亮眼的成绩。那么,未来五年,化州的发展和方向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牢固树立大抓产业的鲜明导向,高标准谋划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项目,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狠抓空港经济区建设。抓住“家门口机场”年底通航的重大机遇,加快物流产业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航空创意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粤西“空港门户”。加快发展保税仓储、物流中转、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构建“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先期重点建设空港物流园,加强与有意向的物流头部企业和五百强企业合作,谋划设立航空快递转运中心和区域性分拨中心,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深度整合龙湾湖、横江水库周边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总部经济,打造精品综合服务区。杨梅聚集区重点培育发展临空技术产业,引进临空物流辅助加工、航空食品加工、通用航空用品制造等产业。官桥聚集区集中优势要素和资源,发展南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布局建设南药健康产业基地和装备产业基地。

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临空产业、现代农业、医药健康和矿产资源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培育临空产业,打造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建设现代“空港新城”。聚焦精深加工,补齐产业链短板,发展中央厨房、即食食品、特色小食等潜力业态。壮大医药健康产业,推动化州橘红、沉香、牛大力等名优南药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发展。推进化橘红药食同源、药典标准修订和溯源体系以及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突破矿产资源加工业,高起点谋划重质碳酸钙加工业。同时,继续抓好金属制品、建筑行业等传统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梳理全市产业布局和资源分布,聚焦产业“散、杂、小”问题,细化产业规划,引导产业科学有序集聚升级。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一园多区”建设,完善设施配套,推动杨梅、河西、官桥产业聚集区优势互补、差异发展,推动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供产销一体化进驻集聚区。深化沿海经济带区域合作,争取更多产业和企业落户化州,一体化推进龙头企业、配套园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提升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新兴商业模式,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构建更有竞争力的服务业新体系。完善城市消费布局,推进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城市核心消费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和高品质步行街。运用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品牌连锁企业、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建设,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抓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完善设施建设,有序规划乡村民宿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5G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加强与湾区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湾区庞大消费群,建设一批优质产品直供基地,畅通化橘红、罗非鱼、月饼等名优产品渠道,打响化州“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铺子”“药铺子”品牌。整合农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吸引更多大湾区人民来化州度假、康养,更多项目、资金和技术落户。发挥化州与珠海横琴结成战略性合作城市的优势,谋划与横琴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合作,探索运用“湾区研发+化州生产”等模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南药基地。

(二)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程,共同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驻镇帮镇扶村作用,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化州样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抓好新标准条件下贫困人口帮扶工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返贫,五年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深化与广西结对帮扶协作,积极开展消费帮扶、旅游帮扶等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造广东南亚热带水果基地”为目标,聚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化橘红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化州橘红博览中心,积极申创省级水产产业园、百果飘香水果产业园,推进沉香产业跨县集群发展,培育一批优势生产示范基地、特色农业推广示范中心和专业村镇。坚持宜果则果、宜药则药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退桉种果”,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花卉、园林等新兴产业。深化土地流转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集中连片规模化托管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业数字化,推进优质种养资源与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新型营销等三产融合发展。

全力推进乡村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加快镇村交通道路、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电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房管控,从严整治乱占耕地违法建房行为,推进一镇街一风貌带建设。全域创建省级卫生镇,做好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宜居宜业镇村环境。深化“十村精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全域统筹推进污水、垃圾、厕所、禽畜“四个革命”,力争到2025年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选好用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定向回引优秀大学毕业生。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好“农业+”“旅游+”文章,厚植沉浸式农耕体验、观光式休闲农业、科普式农业基地等特色农林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和乡村旅游示范镇村。创建“南粤古道·橘香万里”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沿线特色村落、人文景点、自然风光提质改造,讲好红色故事,塑造绿色品牌,守住故土乡愁。打造新安“百果飘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强镇村联动;实施“百圩千村振兴计划”,活跃镇村经济。

(三)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工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常态化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以外防输入为重点,坚持人物同防、点面齐抓、标本兼治,毫不松懈落实防控措施,以防得住确保放得开,有力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构建全民免疫屏障。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双减”政策,统筹推进课后服务。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从资源配置、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强化政策保障,推进学前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重点推进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扩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城区中小学学位不足、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做强做优普通高中,做大做特职业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

全面推进健康化州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支持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创“三甲”,建设公立精神卫生医院,加快官桥卫生院整体搬迁。加快医共体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中医药强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落实国家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站(室)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劳务合作,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强化社会救助服务,做实底线民生。关爱留守儿童,保障特殊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落实预防、处置和关爱三项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推动创建“双拥”模范县。

(四)大力推进城镇提档升级工程,扎实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建设绿水青山、宜居宜业的美丽江湾城市。

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坚持“多规合一”,落实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合作、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资源调配等布局结构,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突出经营城市的理念,实施向南靠西沿江发展战略,遵循“三江六岸”提升建设导则,保护城市江岸天然禀赋,打造城市“天际线”。重点将罗江片区规划打造成罗江流域生态宜居地、休闲娱乐配套延伸区、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成为山水相融的生态江滨新城。稳妥有序推动老城区提升焕新,将城市“微更新”“快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塑造更具活力的城市肌理,让城市建设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鼓励各镇街实现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宜居、宜游、宜商特色乡镇建设。加快合江县域副中心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壮大特色镇域经济。抓好官桥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平定农业产业强镇、新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城镇等规划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和边界小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严格落实“房住不炒”,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重大输变电工程和通讯、能源设施建设,满足城镇发展需求。补齐广场绿地、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基础短板,开展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便捷化“五化”建设。保护城市水系生态,打造鉴江画廊绿色生态休闲碧道,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及市政管网改造,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五)大力推进交通路网畅通工程,夯实更为紧密的区域合作基础。加快构建内畅外快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化州在区位上由“节点”向“支点”的提升。

畅通对外互联互通网络。加快桥梁路网提级改造,改造城区“六大出口”,提升城市“第一印象”。搭建“三横一纵”高速大动脉,实现与周边交通多维度对接。积极配合沈海高速化州段“四改八”重大交通项目扩建工程,谋划做好化州至广西(北流)高速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缩短与湾区“时空距离”。攻坚机场大道和机场北互通连接线建设,实现从城区到机场全线畅通。

优化县域交通路网架构。构建“五横二纵”国省道干线公路网,打通拓宽一批“瓶颈路”。加快国道G207城区改线,省道S277线播扬至平定段、省道S388线林尘至中垌段和省道S543线丽岗至官桥段等项目建设,构建化南“半小时”生活圈、化北“一小时”生活圈。加快现代综合客运枢纽、货运站场建设,打造智慧交通体系。

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快农村行政村公路“单改双”建设,提升农村通畅水平。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扩大农村公路覆盖面和通达深度。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探索农村公路“路长制”,巩固拓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镇街为节点,覆盖建制村、延伸自然村、连接乡村旅游点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体系。

(六)大力推进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有力凸显江湾城市绿色品质。用最大的决心防治污染,绘就美丽化州绿色生态新画卷。

加强主要污染综合治理。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坚决落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继续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危险废物安全监管。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推进养殖污染综合整治,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抓好鉴江流域、罗江流域和小东江流域化州境内水质达标攻坚工作,全力确保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完成镇街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严格“三线一单”管控,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塘长制”。推进城乡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河湖监控”系统,健全空气质量检测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问责制度。加强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立完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序发展光伏发电等非石化能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转型。加快城乡供水体制改革,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完善城乡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加强垃圾源头分类管控和资源回收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健康消费。

(七)大力推进法治化州建设工程,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加强法治建设。健全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务信息标准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推进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制改革,构建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提升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水平。深化政法领域重点改革,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意识和能力。

完善司法体系建设。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开行使职权,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清晰、权责统一、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司法责任体系,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和公信力。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法律服务平台,促进法律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延伸。巩固和发挥“一中心三机制”建设成效,提升“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效能,畅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贯彻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创新普法形式,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公共服务活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引导健康成长。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村(社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良好风气。

(八)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程,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进社区网格化治理。完善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着力提升各级党委(党组)风险研判、危机管控、应对处置能力。探索“党工+社工+义工”三工服务模式,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强化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专业社会组织特长,更好为基层提供特色服务。

建设平安化州。坚持“打防管控建”并举,抓好“综治中心+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治安联防队、交通劝导站、“红袖章”工作站、司法调解工作室“四合一”模式。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打造“数字平安化州”。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深入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和“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大力化解山林权属、征地拆迁、房地产、劳资纠纷等领域信访积案。

保障公共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国家安全意识。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三年整治行动,全面梳理整治各领域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完善应急预案和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快速处置能力。

(九)大力推进人文橘州建设工程,增强和汇聚全民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形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道德风尚。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的浓厚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以文化人。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提质行动,培育文明城市创建品牌,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大力挖掘红色资源,深入推进“六个红”工程,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老区精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领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素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谋划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场馆建设。健全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弘扬“红色文化”“橘红文化”“好心文化”“儒学文化”“南粤古驿道文化”,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广全民健身,规划建设一批社区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助力茂名筹备广东省第十七届运动会。

(十)大力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工程,持续提高投资置业吸引力。旗帜鲜明把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审批效率。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和市民生活“一码慧民”建设,大力压缩办理时限。积极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切实解决行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序推行“码上办”,完善以函代证、承诺后补制度,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实现更多事项“零跑动”。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破除清理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

开展爱企护企行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涉企业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对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落实省“民营经济十条”等各项惠企政策,降低用电、用水及用气等价格,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落实国家“两增两控”及续贷政策要求,提升企业“获得信贷”便利度。对标大湾区的先进营商环境,建立地方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政策信息服务。完善领导包联企业服务官制度,构建良性互动的亲清政商关系。

加强项目全周期跟踪服务。加强重大项目投资管理服务,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动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投资项目落地发展。建立重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库,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加大招商政策和招商机制支撑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行“一表预审”实施办法。发挥商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项目投资内联外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配套产业和项目外包、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聚焦一线城市优势资源,精准招商、择优选商。动态完善项目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态势。

摘自:中国共产党化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