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规院总规划师黄慧明:用五到十年把广州大学城南岸打造为产学研基地
10月30日上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慧明在“以湾区智核·创价值无限——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发展论坛暨广州大学城智慧谷开园活动”上,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创新之核的规划回顾与展望》的主旨分享。他表示,大学城南岸地区有望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做成名副其实的产学研基地。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总规划师、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慧明
大学城南岸已有产学研基础
“伟大的大学产生伟大的创新,现在世界著名的创新园区背后,都有很多伟大的大学。”黄慧明表示,美国西海岸加州尔湾社区用了40年的时间,将一个大学社区塑造为美国西岸知名的科技新城,而广州大学城经过20年的发展,也成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和华南地区非常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黄慧明所在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曾深入参与广州大学城规划工作,他首先回顾了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历程。
在规划阶段,广州大学城曾经在花都、番禺等地有多个选址意向,最终落地在小谷围,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小谷围岛和南部拓展区符合广州东进南拓十字方针的发展路径。
黄慧明指出,广州大学城采用共享中轴和舒展校园组团的模式,并在南岸地区预留了两个大学组团。2012年时,大学城开始整体提升的步伐,2013年,南岸起步区被正式纳入大学城整体性协调,进行详细规划。
在科创走廊的引领下,以大学城、生物岛、南岸起步区、国际展贸城等组团为依托,形成“科技创新轴”,集聚高端创新产业。沿南大干线串联化龙镇区、新造镇区、南村居住区、番氮居住区等形成“综合服务轴”,从而形成“双轴”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我们当时的设想,是在学校周边预留一些中小型地块,作为科研孵化用地,现在可以看到已经成形了。”黄慧明表示,如今南岸片区大学城智慧谷已经有众多企业签约,初步形成了非常好的产学研创新基地基础。
做大湾区最强“智核”
北起中新知识城,南至南沙科学城,连成的线条组成了广州的“科技创新轴”,广州大学城正是这条科创轴上的重要一环。
“预计整个科创轴可以新增120万平方米建筑量的产学研创新空间。”黄慧明认为,广州“科技创新轴”上的重点平台内,将聚集高新技术企业6000-7000家,提供科研技术岗位超过30万个,形成产学研高密度、高黏度的“创新雨林”。
展望今后发展,黄慧明表示,广州大学城应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双创驱动之芯的作用,全面打造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建造国家级科产教融合示范区,做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强智核。
此外,广州大学城智慧谷所在的南岸片区,也处在狮子洋以西、沙湾水道以北、南沙港快速路以东、珠江后航道以南合围而成的莲花湾地区范围内。
“这个片区我们的定位是‘广州的未来之城’,”黄慧明表示,莲花湾片区是推进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广州大学城智慧谷和整个莲花湾片区,都可以依托大学城和目前已有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创意。
对于南岸片区的发展方向,黄慧明用了“未来已来,将来已至”来形容。他指出,除现有三所高校外,其他用地,特别是南大干线以南用地,除居民安置外都将预留为产业孵化,产学研结合使用,有着非常大的空间。“广州大学城已经发展了20年,我们希望再用5到10年,把南岸地区做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产学研基地。”
【记者】葛政涵
【视频】孔剑锋 林翘杰
【统筹】冯善书 张盛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