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镇"在出发 | 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

广东乡村
+订阅

引 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 2021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在全国首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向全省1127个乡镇派出驻镇帮扶工作队,协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

在此重要节点,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激发镇域经济新活力,促进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全面展示新时期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成果,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特别策划推出——“乡村旅游·镇在出发”系列专题,全面聚焦全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镇村同建同治同美,讲好乡村振兴新赛道上的文旅故事。

红色文化  绿色生态

系列专题第三篇,我们聚焦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2021年9月11日,受驻镇帮扶工作队邀请,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组织行业专家赴该镇调研,并就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新业态打造提出工作建议。

01

沈所镇简介

沈所镇位于始兴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5公里,东与城南镇相邻,南与深渡水瑶族乡接壤,西与仁化县周田镇相连,北与太平镇相邻,始花公路、沈江公路贯穿全境,与韶赣高速、仁新高速、国道323线、县道344线相衔接,交通区位优越,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旅游业、特别是红色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先后获得了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级生态镇等称号,目前正在申报全国旅游重点示范镇。

近年来,沈所镇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工作大局,用好用活“红、奇、古、瑶、绿”的旅游特色,深入发掘“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红围、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自学班遗址冼屋围、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外营保卫战遗址、抗日风度大队隐蔽处铜钟寨藏军洞、八约人民代表大会遗址、八约地下交通站遗址”等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与红色革命遗址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大特色,锻造“红色小镇”新名片,促进了旅游产业增效和人民群众增收,取得初步成效,传承红色基因。

沈所镇八一村被评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02

聚焦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做好驻镇帮扶三年规划

9月2日,始兴县委书记华关到沈所镇调研指导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指出,要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做好乡村振兴驻镇帮扶的三年规划工作。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充分利用沈所镇省委机关旧址红围、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日新小学等红色资源,谋划建设红色旅游胜地、文化旅游强镇。

03

开展深调研  摸清活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7月,由省委编办、华能集团南方分公司,以及省农村科学院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助理、“三支一扶”人员组成的驻沈所镇帮扶工作队按规定进驻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开展工作。

入驻以来,工作队一是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专题学习、主题党日,与各村支部建立密切联系,组织多部门和村党支部开展“情系生态北江  助推乡村振兴”等支部共建活动,为乡村振兴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二是抓实防返贫监测工作,实地走访重点村脱困户,全面掌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基本生活困难户等情况,跟进了解防返贫监测对象生产生活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帮扶,实现防返贫监测对象“当月清零”。三是深入开展调研摸底,深入镇村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了解镇情村情、农情民情,实地考察当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等情况,并与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农村致富带头人、边缘易致贫户、退役军人等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围绕产业振兴赴重点村专题调研,统筹谋划用美丽圩镇建设带动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产业规划。

04

红色资源

沈北村红围(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

油菜花

红围位于韶关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离县城4公里。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河卵石、青砖和红砂的砂浆砌成,整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驻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为指挥广东的抗日斗争作出过贡献,是战时广东名副其实的"红色指挥所"。

八一村日新小学(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

为了在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始兴革命青年陈培兴于1936年冬在家乡外营村的“新庙”创办日新小学(即八一小学),并出任校长。1940年2月,中共始兴县委成立,陈培兴负责统战、武装工作。同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迁到红围后,陈培兴在距红围2公里的日新小学建立交通站。日新小学交通站建立后,中共广东省委交通员朱明从南雄调来始兴,以教师的公开身份在日新小学开展革命活动,负责传递情报﹑信件﹑宣传品,以及接送过往人员等联络工作。日新小学因而成为中共广东省委在始兴最重要的地下交通站。粤北省委机关迁到韶关后,朱明随之调走,日新小学则成为始兴县委的一个重要地下交通站。目前,日新小学内设有八一村革命历史展览馆,陈列了省委迁到始兴领导全省的抗日武装斗争的整个过程。

八一村外营围楼(八一战役遗址)

外营围楼位于沈所镇八一村(原名外营村)。1919年,该村村民集资兴建,高五层,四面墙用河卵石垒砌、石灰糯米浆黏合而成。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震惊广东的“外营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当年30多名游击队战士抗御国民党军队2000多人,激烈的战斗打了三天两夜,直到敌人用炸药把围楼西北角炸开了一米宽的缺口,围楼才被攻破。围楼攻破后,国民党军队在外营村共杀死游击队战士和群众112人,烧毁房屋100多间,宰杀牲畜100多头,全村财物被抢光。1951年,为表彰外营村人民的革命功绩,纪念“外营惨案”中壮烈牺牲的革命战士和殉难同胞,始兴县人民政府授予外营村“光荣之村”牌匾,并将其更名为八一村。

05

人文历史

外营草席(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油菜花

外营草席,又名八一草席,流传于始兴沈所镇八一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兴县政府为了纪念“外营惨案”,改外营村已改为八一村),是传统床上用品之一,也是始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营草席”比一般的草席要厚,具有硬朗结实,冬暖夏凉、平滑、防潮、爽汗、耐用等优点,不少青年结婚时都要订制外营草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八一村,每家每户,都是制作手工草席的能工巧匠,因传统制法和优良品质,以当地村名命名的“外营草席”也成为了八一村人的骄傲。

沈所古塔

沈所古塔,原名文峰塔,也叫象山文塔,始兴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宝塔塔身底层内径3米,塔壁厚2.45米,外墙用水磨青砖平铺错缝叠砌,底层的门框用青砖砌成,下面为长方形,上面为半圆形,寓含天圆地方之意。门楣之上,青砖墙里镶嵌着一块长方形褐色麻石石匾,匾上阳刻着“启旦”两个字。塔身层数为九层,每层之间,用青砖砌外檐形状,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各层塔门均为拱门,可向外眺望。

石下村(广东古村落)

2012年,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评点结果出炉,始兴县沈所镇石下村成功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认定为“广东古村落”。全村由李氏宗祠-贞胜公家祠-贞胜公围屋-肇迹公-贵公-乔栋公-荣公-仕凤公-本立公-世源公-三德公-新富公-育良公-怀良公-裕良公等18头大门(每大门即为1个宗祠)构成,“荣、华、富、贵”4公后裔分居,北-南纵列17街道,6栋正房。

06

生态资源

八一村铜钟寨景区

油菜花

铜钟寨,坐落在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的铜钟寨结合了丹霞地貌和岩洞地貌,景区内奇峰峭拔,是以奇特的自然风光、红色历史教育为基础,性学研究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景区。铜钟寨奇峰峭拔,祥云常绕,风光绝美,是始兴名胜十景之一。相传在南朝梁天监年间,曾有九只凤凰翔降于此山,居住生活,长相厮守,最后涅槃于此,故有“九凤山”之说。

始花公路(诗画田园 十里彩杉)

每年秋季开始,该路段的落羽杉便开始“换装”,到12月中旬“换装”完成,是最佳的观赏期。这期间,落羽杉从绿色变成黄色、黄色变成红色、红色又变成深红色,在蜿蜒的落羽杉大道上行走,宛如走进了时光隧道,令人沉醉,流连忘返。在阳光照耀下,高大挺拔的落羽杉树熠熠生辉、叠翠流金、绚丽夺目。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为前来观赏的游客绘就了一年中最绚烂的一幅画卷。

花山平湖

“花山平湖”属于始兴县十景之一,这里四面环山,万木苍葱,湖光山色和谐,环境十分幽雅,景色宜人,恰似这方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南山自然保护区

广东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000多公顷 ,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98.7% ,天然林占93% ,林木在蓄积量为70万m 3 以上;森林郁闭度在0.8以上。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 24°49′37″~北纬 24°56′25″,东经 113 °53′58″~东经 114 °01′29″之间,是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带。东与始兴县沈所镇接壤,南与深渡水瑶族乡相连,西与仁化县的周田镇交界,北与始兴县的江口镇毗邻。

07

产业资源

石下村稻虾养殖基地

油菜花

始兴县沈所镇充分利用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土地肥沃的天然优势,投入资金4000万元,引入“稻虾共生”生态种养产业,面积约1167亩。通过发展稻虾共生产业,让稻虾共生产业成为老百姓小康致富路上的“金钥匙”。

沈南村葡萄园

沈南葡萄园是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当地土质、环境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思路建设起来的脱贫项目。由于背靠南岭主脉,日照时间长,群山阻隔,水汽难以到达,满足了优质葡萄生长的条件。

沈南村黄花菜

自2016年底开始,始兴县沈所镇沈南村依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依托当地资源,在驻村扶贫单位的帮扶下,大力发展黄花菜种植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以黄花菜作为“一村一品”重点扶贫产业,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发展,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在品牌效应不断显现,农民增收稳步增长,一投放市场,便受到广大客户和消费者的青睐。目前产品已销往珠三角、潮州、湖南、广西等地。

08

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1

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依托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红围,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日新小学,外营保卫战旧址、铜钟寨藏军洞等红色革命遗址,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价值,强化红色旅游供给侧改革,优化提升红色旅游景区体系,努力打造成为乡村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实现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2

打造红色研学基地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建设始兴红色教育培训教学点,结合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开发精品课程和特色教学线路、现场教学点,进一步完善红色为主、绿色为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3

打造“南岭草席之乡”

扎实做好“外营草席”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振兴和发扬“外营草席”传统制作工艺文化,推动其从单一的草席加工,向童席、枕头小件等新产品制作、手工实操现场展示体验等多元形态发展,适时推动升级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努力形成“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的外营草席新业态。

4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研究梳理村庄整治台账,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道路硬底化、道路绿化、新增路灯、新建污水处理池等基础设施。梳理村庄国土空间总体情况,盘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适时研究推进建设民宿等配套设施;依托农户的鱼塘、果园、蔬菜园等打造集垂钓、采摘、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

相关阅读:

1.乡村旅游 "镇"在出发 |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

2.乡村旅游 "镇"在出发 | 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   海

来源: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