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瑶联姻你看过吗?一场独特婚礼连山上演

南方+ 记者

“开眉”“长久饭”“封典印”……这些词是什么意思?这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壮瑶婚俗仪式,估计你没看过。

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是连山壮族姑娘蒙美芹和瑶族小伙黄琳雁的大喜日子。在永和镇蒙洞村,蒙美芹和黄琳雁完成了少数民族婚礼仪式,结为夫妻。

作为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山壮瑶风情独特。这一场融合了壮、瑶民俗文化的婚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南方+带你揭晓。

|“迎亲”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走进蒙洞村。通讯员供图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走进蒙洞村。通讯员供图

“新郎来啦!新郎来啦!”村里的小孩先雀跃了起来。只见新郎黄琳雁与媒人公、壮族“八音”队、“全猪杠”(猪头加猪尾,表示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以及担米、酒、鸡、糍粑的男男女女组成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

|“开眉”

“开眉”仪式。通讯员供图

“开眉”仪式。通讯员供图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新娘家中,村里的壮族姑嫂正在为新娘蒙美芹“开眉”。未婚的壮家姑娘是留刘海的,结婚这一天必须把刘海往后梳成发髻,用红丝绳扎起来,插上簪,变成少妇发型。这一过程叫“开眉”,它意味着姑娘从此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开眉”只由已婚的姑姑以及嫂嫂帮助进行,未婚的女子是不允许在场的。姑嫂在蒙美芹的前额、眉毛、颈背等部位擦上少许灶心灰,然后用细丝绞掉有关部位的汗毛,再把眉毛修整成弯月状,新娘子对这个妆发十分满意。

|“壮族嫁衣”和“瑶族礼服”

壮家新娘(左)在出嫁日穿黑衣裤黑布鞋。

壮家新娘(左)在出嫁日穿黑衣裤黑布鞋。

与汉族不同,壮家新娘在出嫁日穿黑衣裤黑布鞋,黑色嫁衣裳表示正统和喜庆。据说在古时,能穿黑布衣已算得上高贵,也有壮族同胞认为,喜鹊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黑色表示喜庆,在婚礼中穿黑衣。

新郎的衣衫在袖口和襟侧镶有瑶族花纹图案,头上戴着绣有花纹图案的头巾,肩夸绣花包,脚穿黑布鞋。

|“长久饭”

新娘在家和同辈的兄弟姐妹吃一顿“长久饭”。

新娘在家和同辈的兄弟姐妹吃一顿“长久饭”。

结婚当天,新娘要在自己家里和同辈的兄弟姐妹,凑齐9个人,一起吃一顿“长久饭”,寓意着即便新娘出嫁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要长长久久,也代表着家里同辈之间对新娘的祝福。

|“拜别”

出门前,新娘在新郎陪伴下向父母和长辈敬茶“拜别”。

出门前,新娘在新郎陪伴下向父母和长辈敬茶“拜别”。

新娘在出门之前,在新郎的陪伴下向父母和家里的长辈敬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长辈一直以来的照顾,长辈们会在敬茶的时候进行回礼,寓意非常舍不得新娘。

|“封典印”

新娘在送亲娘的陪伴下打伞离开家门。

新娘在送亲娘的陪伴下打伞离开家门。

新娘在送亲娘的陪伴下打伞离开家门,新娘离娘家出门时,在门槛连踏三下,在步行到庭门前,送亲娘踏着新娘的脚印,亦步亦趋。这个动作壮族叫“封典印”,“典”念ten。即扫除脚印的意思,意在一心一意嫁出去,不要走回头路。

壮族八音喜迎客。

壮族八音喜迎客。

迎宾的壮家姑娘“伴娘团”喝起了米酒。

迎宾的壮家姑娘“伴娘团”喝起了米酒。

迎亲队伍,男方家挑着红箱子给女方装新衣。

迎亲队伍,男方家挑着红箱子给女方装新衣。

甜蜜的一对。

甜蜜的一对。

出嫁前,新娘与娘家人合影留念。

出嫁前,新娘与娘家人合影留念。

“在我很小的时候,参加过传统的壮族婚礼,但近年来,大家举办婚礼的时候都喜欢穿婚纱,壮瑶婚俗渐渐被人遗忘了。”蒙美芹告诉记者,结婚前夕,她在和丈夫黄琳雁商定,决定在婚礼中融入壮瑶婚礼的习俗。

新娘蒙美芹是广东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她非常热爱壮瑶文化,毕业后便返乡创业,成立了连山蒙峒旅游公司,给家乡蒙洞村带来发展和效益。

蒙美芹表示,壮瑶婚俗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通过在自己的婚礼中融入壮瑶民俗文化,彰显连山壮瑶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传承壮瑶民族文化。”

【记者】黄津 

【通讯员】杨晓蓉 彭积捷

编辑 余燕欢 林伟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