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微博管理员官方微博发布公告,李云迪微博账号被禁言15天。
此前(21日),@平安北京朝阳 通报了李云迪涉嫌嫖娼违法。在通报不到一个小时后,《披荆斩棘的哥哥》下架有李云迪参与的视频,中演协也发声对其进行从业抵制。基本上,李云迪作为劣迹艺人,已不可能再以公众人物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现有的《披荆斩棘的哥哥》剧集中,李云迪已被打码
很多人想不明白,钢琴王子、音乐天才李云迪,为何一夜之间就跌落神坛。
对李云迪熟悉的人会发现,这些年,李云迪的艺术家气质正越来越淡薄,他越来越多以娱乐艺人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讨论中。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云迪至少参加超过5档综艺,最近一次自然是爆火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但是频繁在刷脸综艺,进击娱乐圈的同时,李云迪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本职是钢琴家。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莫过于2015年首尔音乐会上,李云迪在现场演奏钢琴时突然忘谱,导致演出不得不重头再来。对于一位享誉世界的钢琴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个极为低级的错误。
在越来越多流量艺人、网红翻车的2021年,一味追逐流量,看似走了一条快速走红的路线,实质上是舍本逐末,在同质化竞争的道路里越走越窄。
做流量催熟的网红,还是有核心竞争力的创作者,已成为无数人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而李云迪的坠落,无疑是近期最有力的一记警钟。
网红坠落史
网红一词,本意为“网络红人”,本质上是一个中性词。
网红发展到现在,至少已历经三代变更。而网红的含义,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下坠,最终成为一个贬义色彩明显的词汇。
文字时代,韩寒、安妮宝贝、郭敬明,凭借极具辨识度的文字,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领袖。那时候,网红对于整个网络生态,是有正向价值的。
智能手机的成熟,以及社交平台的发达,随后召唤着网红迈入以音视频为王的全媒体时代。papi酱、罗振宇、王尼玛等网红,用风格各异的创作装点大众的生活。
转折点来到了2016年,papi酱拿下千万投资,身价估值3亿元。
她的华丽转身揭示了网红变现的新可能,标志着网红开始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红元年”、“网红经济年”。
从这时起,高涨的人气开始与巨大的经济效益挂钩。越来越多的人扛着镜头,走上街头,将视线瞄准一切可能发财的对象。大量网红应运而生、批量生产,无脑追逐流量。网络传播的自由度不断加强,传播的内容却也逐渐走向无序化。
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的后果,是乱象横生且愈演愈烈。
奥运冠军全红婵走红后,她在广东湛江的老家成为了“网红打卡点”,一天至少有2000多人打卡,夜里9点仍有人在她家门口直播吆喝,让她家里的老人睡觉都无法安稳。前段时间,甚至有五人擅自闯入她家,四处拍照录视频,如入无人之境。这一现象引来多家媒体发文批评:博流量不能没底线。
还有小红书上忽悠了无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最近也频繁冲上热搜。让人向往的“少女心粉红沙滩”其实是一堆粗糙沙土;仿佛“宫崎骏动画世界”绝美拍照地,去了却让人很受伤地发现,只是一片江边荒滩。这些网红景点,在虚幻的滤镜加持下,从仙境变陷阱,骗走无数网友的眼泪。
仅看近时发生的,类似的丑闻就能整理出一箩筐。
一系列互联网乱象的出现,生生将“网红”这一极具时代印记的热词孵化成了贬义词。这种转变背后,是对流量的盲目追逐和过度崇拜。
流量时代,一切能吸引眼球的东西都意味着收益。作品的质量被抛在了脑后,每个人都在争锋夺秒地追逐热点。反正只要能够被机器推荐选中,进入到流量池,被更多粉丝看到,能够涨粉,网红哪怕是哗众取宠,甚至吃人血馒头也不算什么。
但流量的喧嚣散去之时,能留下的也只有一地鸡毛。
破局者何处?
对于流量的追逐,让互联网变成了大染缸。
流量和利益催生出网红,利用各种夺人眼球的手段,来吸引大众注意力;而他们也会反作用于所处的网络生态场,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来。
这不禁让人发问,难道真的没有方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了吗?
也许,前段时间另一位再次爆火的年轻人“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思路:精心打磨内在功底,通过优质作品赢得声量。
这位叫“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B站UP主,在全网催更的日子里,利用整整94天制作了一款智能无线充电桌AirDesk。作品仅仅发布两天时间,何同学的这条视频就获得了超过700万播放量,无数网友直呼离谱,请求预约众筹、量产支持。
何同学带来的不仅有出圈的声量,更对有现实造成了实打实的影响。被他带货的升降桌公司乐歌,在视频发布后股价一夜保暴涨13.5%,总市值增加5.45亿元。
而何同学爆火的根源,就藏在他的视频当中。
他本次创作的初衷,不过是想复原一款被苹果放弃的无线充电板AirPower。
这个项目曾经呼声很高,却被一拖再拖,最终以项目终止而告终。
一直对此深感遗憾的何同学,花费几个月时间,他把这台无线充电板扩大为一张桌子大小,并命名为AirDesk。这台桌子有个装在天花板上的配套摄像头。只需要将手机放在桌面上,摄像头就会自动识别检测,并将无线充电圈移动到手机下方。除此之外,它能主动将水杯送到面前提醒你喝水,亦或是将每日任务清单打在桌面上,提醒你一天要做的事情。
甚至还能提醒你该下班了
事实上,无线充电桌这一想法,早在一两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但最终能够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的,目前为止只有何同学一人。
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则为何同学的频繁出圈增添了另一层助力。从最初的创意起源,到实践过程中的挫折与欣喜,何同学都能以视频的形式为你娓娓道来。看他的视频,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不仅是科技的魅力,更有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原本枯燥的科技数码内容,到了何同学的视频中,就变成了曲折生动的故事。
核心内容的硬核,与叙事功底的扎实,让何同学的视频拥有了自行出圈的力度。
像何同学一样依靠扎实内容走红的创作者并不是个例。前段时间,被称为“脱口秀天花板”的周奇墨,最终拿下“脱口秀大王”称号的过程,同样可以佐证。
在脱口秀大会的表演者中,周奇墨一直都不是最扎眼的那个。甚至在他拿下“脱口秀大王”之后,依旧有人会问:“周奇墨为什么会赢,我觉得他并不好笑啊。”
周奇墨的好,其实正在于他的克制,在于他对流量的不迎合。
周奇墨的作品,大多数来自于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观察。例如他讲自己去快餐店点餐时,遇到那一类无法做出决定的人。他们在点餐台前犹豫许久,你以为他们终于能够下单了,他们却拖着尾音,继续犹疑的嘀咕道“好吧……”,然后转头离开。原本简单的快餐,硬是演绎出了西餐店里点大餐的既视感。
段子并不刺激,但一旦你在生活中体验过类似的情景,很难不会心一笑。
这也是为什么,周奇墨能够成为“脱口秀天花板”。他可能不是最有观众缘的那个,但一定是喜剧功底最好的那个,同行们对他的评价也总是最高。
作为一个外来者,单立人喜剧出身的周奇墨,却能拿下了笑果喜剧举办的脱口秀大会冠军,战胜众多笑果喜剧自家的脱口秀演员,周奇墨的胜利,本质上是优质内容的胜利。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我们听到耳朵起茧的老话,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而这种对优质作品的追求,也是打破流量生态体系下重重乱象的关键。
人人都是表演者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不同的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根据自己身处的舞台以及交往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
无论是发声还是被关注的机会,今时都比往日可观,个体表演的欲望也随之拔升至新的高度。个体欲望的膨胀,注定了流量的追逐会成为一场集体狂欢。
但应该明辨的是,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争奇斗艳的当下,人人都可以是“内容制作者”,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内容创作者”,占据用户的眼球。
当创作者被百万千万的粉丝关注之时,他就已经成为了公众人物,对于社会大众是有引导作用的。然而很多网红,却在享受曝光收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应有的责任,导致了诸多乱象的诞生,最终甚至连围观的网友,也成为这场闹剧的一部分,成为为了流量不惜各种出格的存在。
前几天,一名拥有几十万粉丝的主播“罗小猫猫子”,在直播时晒出抑郁症诊断书,声称要喝农药自杀。没想到却有不少直播平台网友起哄围观,谴责她不敢喝农药,称她是在用卖惨的形式博眼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诞生。
罗小猫猫子直播间里的起哄者
这背后,就是追逐流量的结果。
而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创作者们,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以兴趣为驱动生产优质内容。内容的可读性和原创性,使之从众多内容制作者中脱颖而出,晋升成为自带流量的内容创作者。是创造力的超群,决定了传播力的深远,内容的强传播力又正向激励创作者本人。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本末倒置,将注意力全然放在对传播力的穷追猛打上,而舍弃了对内容的精打细磨。
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等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只知道随波逐流的网红,妄图凭运气被更多人看见,既没有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没有打磨内容的努力和用心。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网红来来去去,始终无法在市场找到长远的稳固的立足点。
这是流量对内容生产者的异化,而很多网红却心甘情愿接受了这种异化。
不可否认,网红的存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娱乐、减压的空间。但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的现象也麻痹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公德意识,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畸变。
还记得2001年李云迪与环球唱片旗下知名品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签约之后,DG曾经就为李云迪作了一番流量化的改造,一改其严肃钢琴家的形象。
当英国乐评家诺曼·来布雷希特采访李云迪时,就曾经被李云迪改造后的形象震惊过。他不无担忧地说:“DG很快把李云迪包装得面目全非。李云迪化着浓妆,摆着自我陶醉的姿态,还有一个强加给他的不男不女的造型。这种市场营销的错误,恐怕会毁掉整个新一代的亚洲钢琴家。”
十多年后再看诺曼·来布雷希特这段话,无疑是一语成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