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非法贸易与毒品贩运并列,一年200亿美元贸易额

南方周末
+ 订阅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国家林草局濒危野生动植物犯罪研究所副所长姜南。 (资料图/图)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国家林草局濒危野生动植物犯罪研究所副所长姜南。 (资料图/图)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不但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专业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队伍,而且还在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效。

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并不能让栖息地国越来越富。非法资金从消费国流向栖息地国,中间的环节越多,则最终流到栖息地国偷猎者如猎人、农民的非法资金越少。

随着近两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非法猎捕活动的性价比已经无法对农民或猎人产生足够诱惑了。因此,只要管住法律禁用猎捕工具尤其是电击猎具、电子诱捕猎具等的生产与流通,非法猎捕型案件就可能进一步减少。


200亿美元/年。

这是国际刑警组织网站对跨境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额的估计。

跨境野生动植物犯罪与跨境毒品贸易、人口贸易和军火贸易等有着同样的威胁,不只是偷猎、运输到加工和销售这个供应链,还牵扯到其他犯罪活动,包括洗钱、腐败和文件欺诈,都破坏了国家边境管理制度而危及边境安全。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在网站上表示,野生动物和森林犯罪曾经是一种新的威胁,如今已成为与毒品贩运、武器和人口贩运并列的最大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之一。

我们常听到国际舆论批评中国的声音,实际上,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的法律体系逐渐健全,2000年后法律修订越来越多,十八大以后越来越完善。中国已经是全球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40年来,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但有效保护了国内的生物多样性,而且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大贡献。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国家林草局濒危野生动植物犯罪研究所副所长姜南有着十年的基层公安、十五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教学与研究经历,熟悉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他带来解读:中国的森林公安(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水平在全球处于什么地位?对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有何贡献?

1

人数最多的专业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量

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

回顾森林公安的历史,1948年在东北林区建立林业公安机构,1984年组建林业部公安局。1987年,全国林业公安实有警力达到29600人;到2005年底,除了上海市以外,全国共建有森林公安机构6700多个,拥有近6万名警力,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专业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量。

2019年初,机构改革后,森林公安整体划转到公安部实行统一领导管理。公安部在此基础上,整合多个业务局相关职责,专门组建了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统一承担打击食品、药品和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森林草原、生物安全等领域犯罪职责。

为有效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公安在加强队伍执法能力建设的同时,每年办理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刑事案件、行政案件达几十万起;还在一些重点时段和重点地区组织实施了专项打击行动。

比如“可可西里一号行动”“南方二号行动”“天保行动”“猎鹰行动”“候鸟行动”“春雷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查处了一大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大案件、特大案件,严厉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国际上也树立了良好形象。

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非法狩猎活动的性价比已经无法对农民或猎人产生40年前那样大的诱惑了。如果能对法律禁用的猎捕工具尤其是电击猎具、电子诱捕猎具等流入林区的现象进行管理,非法狩猎案件就可能进一步减少。

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部门间合作机制。2011年12月,国家“部门间CITES执法工作协调小组”成立;2016年1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家林业局牵头,中宣部、国家网信办、外交部等22个部门组成,到2020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联席会议时,成员单位增至27个,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部门间合作机制。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体系,成为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的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执法行动,不但保护了大熊猫、藏羚羊、东北虎等本土物种,而且为保护非洲象、犀牛、穿山甲等物种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国际执法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非法野生动植物制品从栖息地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中转国向消费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流动。从全球范围看,非洲与东南亚、南美地区仍然是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源头地。而北美、欧洲和东亚是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重要消费地。

需要强调的是,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并不能让栖息地国越来越富。非法资金从消费国流向栖息地国,这个非法链条越长、中间的环节越多,则最终流到栖息地国偷猎者如猎人、农民的非法资金越少。

随着近两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非法猎捕活动的性价比已经无法对农民或猎人产生足够诱惑了。因此,只要管住法律禁用猎捕工具尤其是电击猎具、电子诱捕猎具等的生产与流通,非法猎捕型案件就可能进一步减少。但进口型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可能随着商业投机投资性资金的渗透,在一定范围内恶化。

考虑到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是一种严重的跨境有组织犯罪,打击和治理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离不开源头国、中转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国际执法合作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5年以来,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了多份关于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的决议,敦促会员国加强努力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包括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在内的环境犯罪;同时保证会员国加强关注和政府间合作,加强执法机构在监测和调查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能力。

2013-2015年间,中国牵头组织了三次代号“眼镜蛇行动”的全球联合执法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还开展了一系列国际联合执法行动,如国际援助、执法培训等,帮助非洲、东南亚地区等国家提升执法能力。

目前国家间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差异,以及国际合作机制不完善,都影响了中国打击和治理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努力与成效。

COP15

2021年10月11-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在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媒体传播,各方参与。10月16-17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南方周末主办,欧莱雅中国特别支持的南方周末绿色传媒促进计划——生物多样性传播研学班在昆明开班,12位资深人士为四十余位来自媒体、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机构的传播从业者传授专业知识。南方周末记者摘取其中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口述|(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国家林草局濒危野生动植物犯罪研究所副所长) 姜南

整理|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责任编辑|汪韬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