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属于咖啡豆的醇香从街头巷尾的咖啡馆中飘出。叮当的风铃声响起,三两客人推门而入,和咖啡店主理人点头打个招呼,又坐在熟悉的位置上……这样的场景,频频出现在佛山顺德。
咖啡,正比大多数人想象更快地融入城市。截至2020年底,中国咖啡馆的数量已经超过10万家。
同样在这两三年间,顺德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一间一间地冒出:在商场里,在小区楼下,在花场内……不完全统计,全顺德接近500家咖啡馆,光是大良街道就有203家,以52万人口数计算,大良每万人拥有咖啡馆3.9家,对比上海,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
咖啡馆,被认为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代表。当越来越多咖啡馆出现在街头巷尾时,又给顺德带来哪些变化?
“雨后春笋”般的咖啡馆与城市吸引力
一面雪白的墙,大大的落地玻璃,“Janice Wong”的黑色标签很低调,一杯时常出现在朋友圈的手摇柠檬茶加咖啡,是这家开遍顺德十镇街的本土咖啡店招牌;北滘和美术馆入口,同样一席白色,来自日本的“%Arabica”咖啡,是新网红打卡点;景点清晖园的附近,大面积的黄墙黑瓦,一个由传统院落改造而来的咖啡馆,常引人驻足……
就在近两年,顺德的大街小巷内,一批咖啡店及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不是咖啡爱好者的陈雯,也明显感受到这一趋势,“楼下的咖啡店一间接一间。”今年初,她参股了一家朋友的咖啡店,“咖啡,绝对会在顺德越来越火。”陈雯很肯定。
的确,国内咖啡店的布局正在快速发生变化。
最新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二、三线城市门店的数量,已超过了其在一线城市的分布,最新的战略布局也在逐步“下沉”。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瑞幸咖啡,其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店铺比例也在逐步扩张。
“这背后是城市吸引力在发生变化,新的城市环境,新的人才,导致对咖啡的需求大幅增长。”在咖啡行业浸濡多年的前媒体人郭东霓给出自己的观察。她发现,近年来顺德有三个区域的咖啡店增长尤其快,“大良,容桂和北滘。”
但三者快速增长的原因并不相同。
大良咖啡店多,主要是因为其是顺德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当“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以及一批留学生的归来,对咖啡衍生大量的需求。根据某美食软件收录的统计,光大良的咖啡厅就达到203家,以80平方公里面积计算,区域内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咖啡厅。如果以52万人口数计算,大良每万人拥有咖啡馆3.9家。
而容桂的80多家咖啡店,则紧紧围绕着容桂的新地标“渔人码头”分布,无疑是城市更新带来的成果。
再看北滘,分布在北滘新城和碧桂园总部附近的新咖啡店,则是近年来高端人才到来所带动的需求。郭东霓的亲身经历,2016年以前碧桂园总部附近只有一家星巴克,但随着博智林的成立,一系列的独立咖啡馆开始冒头。
大量出现的咖啡馆背后,是消费人群在顺德的集聚。根据中国的咖啡画像显示,目前中国咖啡消费者主要年龄集中于20—40岁间,大多为本科以上学历,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
社区里,咖啡店越来越常见?
不过认真观察会发现,顺德这一波咖啡开店潮,主力不是连锁品牌,而是独立咖啡店。
每天下午,“95”后的Andy都会准时出现在大良新桂中路的“LOGLOG COFFEE”,这是一家开在居民楼下的新咖啡店,Andy正是主理人。在跟着师父学习了七八年后,Andy决定出来创业,“我想更深入咖啡市场,有新的试验田去尝试和实践自己的想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除了传统的意式和单品咖啡外,LOGLOG COFFEE更主推的是创意咖啡,“例如用红酒低温慢煮咖啡。”之所以将创意咖啡作为主推,Andy感觉到顺德越来越多会品咖啡的人,“他们也会对咖啡口味提出更高的要求。”
Andy觉得,是时候把咖啡店开进社区。“咖啡不再是一线白领的标配,因此我们要先抢占社区市场,去培育需求。”作为社区咖啡店,小巧的LOGLOG COFFEE在设计上分成了三个区域,店外的外带区,内部的交流区,还有最里面的办公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Andy介绍。
把咖啡店开到居民楼下,LOGLOG COFFEE不是第一个。在顺德咖啡圈内最被推崇的“元老”——“咖啡制造”,同样是开在居民楼下的一个拐角处,不时还会被门口的车辆遮挡住,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口碑和生意,其专业的烘焙技术更是得到一致的认可,并输出至南海、禅城等地区。
其实打开时下最热的社交平台,能看到越来越多独立咖啡店都藏于顺德社区之内。
作为咖啡爱好者,郭东霓绘制过一幅清晖园附近的“独立咖啡地图”:在顺德老城的核心区内,有以大量石材将门面砌为原始山洞的工业风咖啡馆“GOTLOT”,有介于老单位与街铺间的小清新咖啡馆“Triple coffee”,还有以“打补丁”方式裸露出红色砖墙的复古风咖啡馆“So. Coffee”……
一个个不大的店面内,个性的装修风格、特色的咖啡饮品和有故事的咖啡创业者,构成顺德独有的咖啡气质。
这么说来,曾经掀起一波国外文化思潮启蒙和“颠覆”的咖啡馆,承载的意义早已不像往常那般宏大,而是变得逐渐日常化、私人化,维系着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结。
新的城市故事正在讲述
而这些“冒尖”的咖啡馆,也正给顺德,这座被打上工业标签的城市带来文艺的一面。
陈村潭洲水道旁有一片小树林,一个废弃的水利设施被改造成新的空间,错落的阶梯,点缀的鲜花,随兴的涂鸦墙,咖啡中台旁,围着露营风的桌椅,这是顺德有名的网红店“吉事空间”。在去年最火的时候,每个周末都有许多广州、东莞的人前来“打卡”。
在这里,咖啡是一个切入口。店内随处可见的海报,是各种公益活动和展览的介绍。宽敞的大空间内,举办过以机车、摄影、爵士乐等为主题的演出、沙龙分享会及设计师发布会。
“我们觉得顺德可能缺少这些东西,我们希望借这个空间,将外面独特但不会过分小众的好东西带回来。”这是地道陈村人、“90后”的Roger和伙伴们一起打造“吉事空间”的愿望,一个通过咖啡联系起来的文化综合体。
这一场景下,咖啡作为一个媒介,将城市中各阶层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
在制造业打拼多年,顺德人李志强在40岁时选择放下一切,重新研究起咖啡,他打造的11㎡成为了顺德本土咖啡连锁品牌。最近他一个月他来回奔走在各地,他的一个小目标,是将咖啡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北滘图书馆旁10多平方米的阳光房,被郭东霓利用业余时间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咖啡体验空间,马上她就要举办一场针对作家的咖啡分享会,一款蓝山一款瑰夏,“能够代表世界精品咖啡品的变化,背后涉及的故事希望能给作家们一些灵感。”她还有一个“暴躁少女霓安妮”的工作号,专门分享咖啡理念……
开发新品咖啡,为店铺寻找新的方向,仍在帮家里打理五金厂的Roger已经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吉事空间”的打造上,“吉事的英文guts是勇气,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空间,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感受他们所热爱的事物。”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人和温度,是当地咖啡赖以生存的土壤,但其实另一边,咖啡也在无形中塑造着这座城市。
【南方日报记者】蓝志凌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