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10月22日,笔者走访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岭溪村、大布镇英明村等地,看到许多志愿者正帮助薯农挖番薯,直播卖番薯,“又是丰收的一年”。在镇区,工厂的新设备也“轰隆隆”运转起来,珠三角的大量订单纷至沓来。
大布镇番薯干。
据了解,该县番薯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逾2.5万吨。红薯的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可深加工成淀粉、薯酒、粉丝、薯片、薯条、薯糖等食品。“将红薯制作成番薯干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大布镇副镇长李俊说,“香、甜、糯”是大布番薯干的金口碑,今年全镇种植番薯逾5000亩,可加工番薯干320吨,年产值可达3200万元。
通过“基地+公司+农户+电商”的方式,大布镇已将番薯干做成了全镇的名片,成为当地的知名产业。大布镇凭借番薯干先后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和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今年还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侯志文在田里了解今年新培育的番薯种苗以及番薯的生长情况。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番薯干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土壤,小小番薯干不仅成为村民手中的‘致富果’,而且还带动一批批青年返乡创业、守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大布镇党委书记赵少辉说。
“90后”返乡青年侯志文就是其中一个。10月15日,侯志文凭借大布番薯干在第八届“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青农优品”十大品牌。
收薯正当时,挖出致富路。
大学毕业的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将番薯干这种“童年的味道”带出深山峡谷,搬进大城市。于是,他继承祖业,成为第四代番薯干制作技艺传承人,并走上番薯干产业发展的道路。
2018年,从父辈手中接过棒子的侯志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重金改良红薯品种和生产设备。优中选优种植品种,并免费提供种苗给农户种植,“通过种植今年新培育的种苗,红薯产量比原来提高了30%,而且品质也达到了企业收购标准。”对于生产设备,侯志文也是自主研发,生产效率比去年提高了20倍,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他的勤业、精业、乐业的事迹也得到了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远志的认可。
志愿者在该县乳城镇岭溪村帮助薯农挖番薯。李巧 摄
“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文化内涵、建立品控体系,更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李远志认为,番薯干市场竞争激烈,想要做到极致,就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系统地学习从种植、加工、包装到销售,最后到消费者的舌尖上等有关知识。侯志文也认识到了其中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自己的产业发展蓝图。
目前,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手艺,番薯干制作技艺已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侯志文希望获得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荣誉。从“温饱薯”“健康薯”转为“文化薯”“小康薯”,大布番薯干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全媒体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李巧 陈志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