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中医,有一位融贯中西征伐癌魔的“女郎中”,她对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有三十多年的经验,她心怀大医精诚之精神,是一位坚定的中医传承人。
她,就是本期“读书人”——林丽珠。
林丽珠,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教学名师,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首届邓铁涛医学奖获得者,全国最美中医,中国好医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负责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会长等。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30多年,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肺癌、肝癌、肠癌、妇科肿瘤等的综合治疗,使许多肿瘤病人长期带瘤生存。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项目、三部委重大疑难疾病项目、专科专病循证能力建设项目、基本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制定行业标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指南和共识等,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0多篇,SCI收录70多篇,主编《中医治肿瘤理论及验案》《肿瘤中西医治疗学》等论著20余部,承担及参与国内外GCP研究项目60多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励。
中医国粹润心田,毕生追求在心间
晋代以降,以粤府为核心的岭南中医药文化便一直独具特色,并呈现生机勃勃的状态。作为广东三大文化之一的潮汕文化,其具有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土壤。林丽珠生于潮汕,自幼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她回忆,小时候每次生病,无论是感冒、发烧、拉肚子,用的都是中医疗法,中草药十分盛行。中医药的种子自此便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1981年,林丽珠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步入中医治疗肿瘤领域之前,她是一名五年级的中医学本科生。伯乐之识难遇,一遇即一生之幸。一个偶然的机会,林丽珠进入了周岱翰教授的门下。“那时候,每个星期都跟着周岱翰教授去省中医出诊。八十年代初,西医治疗肿瘤的手段比较少,大部分患者更多的是接受中药治疗。”在每次出诊的过程中,她看到许多肿瘤患者经过了中医治疗,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她感受到,即使是在肿瘤这道“鬼门关”下,中医也是能够为病人做实事。从那以后,林丽珠便下定决心,跟随周岱翰教授,把中医抗肿瘤作为矢志不渝的毕生追求。
林丽珠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三十多年,是什么让她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中医传承?她认为“中医的智慧闪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医学理论是实用的。”比如,秋季时节,人们会觉得有些秋燥,通常会煮汤,可以选一些比较清润的食材,比如说沙参、麦冬、石斛。随着季节变换,选择的食材就会不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林丽珠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医院,管理着成百上千个病人的身体健康,自己却几乎没有时间去看病、去调理,但身体一直相当健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会不经意地将学到的中医理论知识运用在自身的健康管理上。
中医理论的指导还有助于我们调节情绪,从而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中医有“七情致病”或“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活动往往能导致或诱发疾病。“当我们遭遇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用中医理论指导,对自己有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尽量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一个身心健康的状态。”
年幼受到的中医文化启蒙,使林丽珠深感传承中医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她表示“可以从幼儿园开始科普中医启蒙知识,比如我们有许多经典的中医方歌、歌诀,就像从小背诵《三字经》一样,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中医文化的熏陶。让更多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从小开始学中医,在生活、饮食、情绪控制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全方位地用中医思维,去做好一辈子的人生管理。”
大医精诚之精神,悬壶济世之仁心
谈及中西医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差异,林丽珠认为中西医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如果西医治疗效果非常好,那大家肯定不怕得肿瘤了。为什么我们会‘谈癌色变’,恰恰说明了现代西医治疗肿瘤的手段效果并不理想,大家才会对肿瘤非常恐惧。这个时候中医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中医治疗肿瘤的理念很简单——即使不能把你治愈,但是一定竭尽所能让你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如何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林丽珠表示“中医看病,尤其是肿瘤疾病,在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我们还强调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随着医学的进步,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一个器官的疾病往往是一类疾病,如肺癌从大体的病理分类就有好几种,从基因分类可有几十种,因此同样的肺癌其治疗和预后却又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个中医肿瘤科医师,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就必须既运用好中医的看家本领,也要掌握好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针对中西医治疗的优劣取长补短,为患者制定一个最合适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得患者活的更好,活得更长。精气神倶存。
作为一名好的医师,尤其是肿瘤科医师,除了有高明的医术,还必须有一颗仁慈之心,即使医患关系紧张使医疗从业者很多时候有些沮丧,但她始终践行孙思邈“大医精诚”之精神,秉承“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两个“一”原则,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勇攀高峰谋发展,中医传承付终生
回顾往昔,九十年代初期条件比较匮乏,并没有许多资源可以作为参考。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申报项目,所有过程和细节林丽珠全都亲力亲为。面对种种困难,她毫不退缩,永葆初心,坚定信念,一步步完善工作,推动了中医事业的进步。她深感“中医人要有‘工匠精神’,如果不注重细节过程,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
如今,国家大力深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相继出台,使中医药从业者们意气风发、备受鼓舞。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中医人要乘风破浪、勇攀高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中医人的传承和守护。
林丽珠表示“成为一名好医生,要为此付出一生。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对待病人一视同仁,自觉做到‘贫富虽殊,药施无二’,‘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学好本领,学好中医经典,打好专业基础,“在中医药事业可以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土壤之上,我们中医人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只有自强,才能发展”。
融贯中西集大成,泽被苍生善若水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往往苦恼于应该读中医书籍还是西医书籍。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不同领域,中西医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一些特定领域,中西医的结合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林丽珠表示“哪有什么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只有病人好才是真的好。作为一名医生,应该追求的就是病人的康复,为病人着想。”她时常思考着,要怎么样才能当一名合格的中医肿瘤科医生,“‘成为一名好医生’是一门艺术,中西贯通才能知己知彼。从而给病人制定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其次,对于一位中医医生来讲,一定要夯实中医基础理论。当面临临床难题时,运用所积累的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然后归纳为理论再指导实践,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读书广博方能集之大成。林丽珠在学生生涯,曾遍读学校图书馆里所有肿瘤相关的书籍。即使工作之后,也会经常重读经典。不断回看的过程使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巩固得更加扎实。在临床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从未遇见过的问题,林丽珠抓住机会,积极思考,把每一次问题的出现都当成进步与突破的机会。科研对于她来说,是一个珍贵的过程,但同时,她也认为“医生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以实实在在的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为目标,不可急功近利,需要沉下心来,真真切切地为病人做实事。”
“有面才能有点,只有理论扎实了,对于相关领域有足够广泛和深刻的了解,才能在各种复杂的临床状况中随机应变,灵活操作。从中医经典巨著到各大医家学说,再到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书籍,都需要精心雕琢。”林丽珠求学时,她经常问自己的导师,到底要看哪些书才是最好的,什么方法才能最好最快的自我提升。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孜孜不倦,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极致。
除了阅读专业书籍,林丽珠回忆年少时,每天都会看《羊城晚报》。当时《羊城晚报》有一个著名作家微音先生的文章专栏。每周她回家,必读这个板块。据她回忆,当时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强对时事政治的了解。林丽珠谈到:“心系祖国,关心集体,是与生俱来的情感和责任,这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无尽地热爱。”她也喜欢阅读人文类的书籍。“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应该有足够的关心。”患者的幸福指数与医生的关怀密切相关。在临床中遇到医患关系的问题,林丽珠常常会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从而对病人进行更好的治疗。读书也不忘初心,那是因为她“忍不住”的关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这就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201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林丽珠作为81级校友与蓝韶清教授向图书馆捐资建立藏书阁。为莘莘学子创造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是她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今名藏珠阁,倡人品当如珠藏玉蕴,仁心仁术,泽被苍生,以报答母校培育之恩。”寥寥几字,却道出为人、为医之真谛,为杏林学子之真情。本期她也给我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人文类书籍。
《医生的精进》
作者
阿图·葛文德著 李璐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
R192.3/201508
馆藏位置
三元里生物医学书库(Q、R) 3楼13排3架
大学城医学书库 4楼8排2架
书籍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外科医生葛文德的经典之作。他将他从医中的经历以及同行们在医疗界不断改革、创新的努力集结成文。是一本跨越社会科学与医学的良心之作。不论是日益攀升的医患纠纷、说不清的性骚扰、棘手的医疗事故、还是高额的医疗费、不平等的收入……都切中当下的社会热点。
《医生的修炼》
作者
阿图·葛文德著 欧冶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
R1/201508
馆藏位置
三元里生物医学书库(Q、R) 3楼9排7架
大学城医学书库 4楼3排5架
书籍简介
本书分为孰能无过、难解之谜和世事难料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一把刀的修炼;像机器一样精准;切烂的喉咙;9000个医生的嘉年华;好医生是怎么变坏的;13号、星期五、月圆夜;疼痛的迷雾等。
《最好的告别》
作者
阿图·葛文德著 彭小华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
R48/201508
馆藏位置
三元里生物医学书库(Q、R) 3楼29排1架
大学城医学书库 4楼31排2架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独立活到100岁的代价;崩溃 接受变老这件事;依赖我们为老做好准备了吗;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更好的生活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放手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等。
《清单革命》
作者
阿图·葛文德著 王佳艺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
TS976.3/201207
馆藏位置
三元里综合二(J-Z不含Q) 2楼56排1架
大学城自然科学库(N-Z) 2楼44排1架
书籍简介
本书讲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已使我们不堪重负,要在复杂的世界中拯救生活,就得依靠清单,并通过列举大量来自医学、航空、建筑、投资、餐饮及娱乐行业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清单拯救生活的力量。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作者
阿瑟·克莱曼著 方筱丽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
R19/201004
馆藏位置
三元里生物医学书库(Q、R) 3楼13排2架
大学城医学书库 4楼8排4架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保罗·卡拉尼什著 何雨珈译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索书号
H319.4:I/202012-6
馆藏位置
三元里语言文学库(H、I) 1楼22排2架
大学城语言文字库(H) 2楼13排7架
书籍简介
本书收录了《当我身强体健时》《至死方休》两部散文作品,涉及的事件全部基于卡拉尼什医生回忆的真实经历。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癌症楼》
作者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著 姜明河译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索书号
I512.45/200003
馆藏位置
三元里语言文学库(H、I) 1楼71排7架
大学城社会科学3库(I-K) 2楼44排9架
书籍简介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红处方》
作者
毕淑敏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
I247.5/976-3
馆藏位置
大学城社会科学3库(I-K) 2楼20排4架
书籍简介
主人公简方宁不愿作一个不能感知欢乐与痛苦的苟活者,宁可选择高贵的自杀去殉自己圣洁的事业,以此昭示了人类的意志远超于毒品之上的强力。而沈若鱼在参加完好友的葬礼之后,决定继续她的事业。
《拯救乳房》
作者
毕淑敏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
I247.57/200306-9
馆藏位置
三元里语言文学库(H、I) 1楼50排5架
大学城社会科学3库(I-K) 2楼25排9架
书籍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心理治疗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心理学博士程远青从海外归来,受一家制药公司资助,刊出广告,面向社会招募乳腺癌病人,组成心理治疗小组。公务员、老干部、硕士生、下岗女工、白领丽人、妓女、乔装打扮的男人……各色人等汇聚一堂,携带着复杂经历和对死亡的恐惧与抗争,在小组内碰撞成长。隐藏多年的人生秘密一一暴露,一个精心策划的商战阴谋正向癌症小组逼近……
--------------------------------------
- THE END -
我们有一所馆子,山环水绕,春华秋实
从太阳升起,关心读书和生活
咖啡,书香,神游世界
从太阳升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文案编辑 | 崔璐 林仕崎 曾紫璇
执行编辑 | 余绮华
责任编辑 | 崔璐
审核 | 曾召 肖建喜
审定 | 张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