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西安阴雨绵绵,第11届全国残运会女子射箭复合弓个人淘汰赛正在长安常宁生态体育训练比赛基地进行。
来自广东惠州的运动员林月珊向卫冕冠军发起了冲刺。站在已经积水的假草坪上,她左侧的假肢腿有点打滑,只能绑上负重铁块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
这是她从东京残奥会夺得复合弓混合团体项目冠军后,第一次亮相的重大赛事,许多人都在等她的成绩。这些人当中,自然包括远在1700多公里外的家人。
在惠州仲恺陈江街道的自建楼房里,林月珊的家人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结果。因为没有电视直播,她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只能时不时拿起手机,刷新微信家族群,等待消息更新。
终于,10时46分,家庭微信群传来了消息提醒声。林月珊写道:“个人金牌,一金两银,比赛结束。”
在东京残奥会上,林月珊获得射箭复合弓公开级混合团体冠军。新华社发
误打误撞的“坚定”:来了就不走了
短短45天,两项大赛,斩获2金2银,锁定了林月珊运动生涯里最重要时刻。她不仅夺得奥运金牌,实现世界大赛大满贯,还成为首名连续4次获全国残运会射箭个人赛冠军的运动员。
“很难得有这样一名运动员。”身为主管教练,蔡建兵见证了林月珊一路以来不断瞄准靶心,一次次站上最高领奖台。即便是他,最初也不曾预料到,这个曾经青涩害羞的残疾姑娘会成为世界级箭手。
只不过,在蔡建兵的记忆里,林月珊的射箭之路似乎从开篇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回想起2010年初见林月珊,蔡建兵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广东省残疾人射箭队训练还是在黄村体育训练基地,林月珊和她的父母在惠州市残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驱车到广州见教练。蔡建兵一早等在大门外,却没想到她们一家人竟拎着大包小包下了车。
“不是吧……”蔡建兵心里犯嘀咕,连这项运动都没有尝试过,试训期还不知道能不能通过,就把全部家当带来了?“她好像做一锤子买卖,来了就打算扎根不走了。”蔡建兵说。
当时22岁的林月珊,确实想要扎根走下去。她已经高中毕业两年,每天窝在自己的房间里,要么看小说,要么看动漫,根本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刚好,为备战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广东省残疾人女子射箭队在全省招募队员,惠州市残联推荐林月珊去试一试。
既包吃住,又有补贴,环境也安全,在林月珊一家人看来,练体育可能会是人生的另一条路。她自己也觉得,与其在家待业靠父母养活,还不如认真试一试,或许真的能找到新出路。
其实,林月珊也曾有过其他可能的出路。2008年,她考上广州一所大专,准备去学会计。可随着开学临近,从未离开过家的她,越来越害怕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且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她就跟父母商量放弃了读大学。后来,林月珊也曾跟同学一起租房去夜校学习,也曾到工厂做过文职工作,但都没做多久就回家了。究其原因,除了她自己对陌生环境的畏惧,她父母也格外担心她离家在外的安全问题。
相对而言,练习射箭反而可能是一条既安全又有未来的路。所以,林月珊更想把握住这份“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当她带着全部行李见到蔡建兵时,她其实并不知道那只是遴选,还需要试训期考察,她只是做好了“练体育要吃苦”的心理准备。
林月珊回忆,在蔡建兵的办公室里,他只是让她张开手臂,看了看身体条件,又聊了聊她的个人情况,一切便结束了。她记得,教练说了一句“行,留下”,她便迎来了自己的射箭生涯。
然而,只有蔡建兵知道,那次遴选并没有那么简单。“射箭是技术和力量的运用,首先要看的就是心能不能静下来。”他发现,这个个头不高、体型微胖的女孩,内向腼腆,喜欢看书,是个适合培养的苗子。
而且,林月珊稀里糊涂带来了满车行李,这误打误撞的“坚定”,也让蔡建兵想给她一个机会。“不管试不试训,既然来了,就让她练。”结果,她练了一段时间后,蔡建兵发现,“哎,不错!”
在东京残奥会上,林月珊(右一)夺冠后,教练蔡建兵(右二)拥抱了她。新华社发
“原来弓不是那么好拉的”
在林月珊最初的想象里,射箭是“百步穿杨”的帅气;进入射箭队后,她才知道,弓不是那么好拉的。
她使用的复合弓约50磅重,1磅大约0.9斤,单是弓箭重量就超过45斤。要拉开弓弦,必须有足够的腰腹部、背部和手臂力量。除了要有劲拿稳弓箭,还要有耐力保持身体稳定,拉弓瞄准靶心。这对从没上过体育课的林月珊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最开始的是体能训练。林月珊一边进行器械训练,增强腰臂部力量;一边空手练习射箭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掌握后,她才可以通过拉皮筋来模拟练习拉弓。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她终于真正拿起了弓箭。
可是,拉开弓弦远不像拉开皮筋那么容易,这对运动员持弓能力和射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月珊左腿高位截肢,依靠假肢实现站立,一开始,要如何站稳、如何长时间举弓都成问题。每天6小时训练下来,她总是大汗淋漓,身体酸痛不已。
这其中的不易,蔡建兵比一般健全人更能体会。作为一名曾经的射箭运动员,他深知,“射箭是整体感觉的运动,健全人哪怕脚底踩了一颗黄豆,都会影响到发挥,更何况残疾人只能一条腿站在那里。”为了模拟残疾运动员的处境,蔡建兵尝试过坐在轮椅上或者单腿射箭、拔箭,也更明白这背后加倍的辛苦。
虽说练习射箭辛苦,但在林月珊眼中,彼时最大的挑战其实是从宿舍走到训练场的路程。那段滑着轮椅5-10分钟的路,她拖着沉重的假肢,足足要走20分钟。她不太会用假肢走路,以前在学校都是同学扶着走,训练时推着队友的轮椅走,截肢的部位常常磨到破皮。
这么多年来,假肢始终无法完全嵌入林月珊的身体,跟她和谐共处。小时候,她不习惯拄拐杖,全靠右腿蹦蹦跳跳活动。初中毕业后,比林月珊小2岁的弟弟没能考入高中,不能再护送姐姐上下学,父母便借钱帮她装了一副假肢。
刚开始,要用一块布裹住截肢的腿部,才能穿上假肢,然后再把布扯出来。林月珊自己不敢扯,基本都是她妹妹林漫玉帮忙。“有时候没扯好,布夹在假肢里,她会痛得哇哇叫;有时候走路走久了,腿那里会磨掉了肉,就会发炎肿起来。”林漫玉回忆道。
假肢与残肢的组合,虽然可以像拼积木一样,彼此嵌合在一起,但只要有一丝的不贴合,哪怕一条细小的毛刺,也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可是为了射箭,林月珊必须学着去跟假肢磨合相处。
回想林月珊这11年的射箭路,只有刚到射箭队那段日子,她曾主动跟家人诉过苦。身为妈妈,袁凤琴尽管心疼女儿,也只能鼓励她坚持下去。“后来,她看到身边其他的运动员,很多残疾程度比她还严重,她觉得自己应该珍惜一切,更加努力拼搏。”
在第11届全国残运会上,林月珊(中间左一)收获一金两银。受访者供图
两次打击,化悲伤为力量
在2019年之前,林月珊的竞技生涯可以说是一条平稳上升的曲线。即便是在2011年全运会上,她也出色完成了初生牛犊的第一场试炼,一举拿下两金一铜。
回想起自己的全运会首秀,林月珊提到最多的是“压力”。当时,射箭复合弓项目还是分为ST级(站姿)和W2级(坐姿),林月珊“光脚不怕穿鞋的”,打赢了自己的师姐,拿下了复合弓ST级个人赛的金牌。“师姐跟我说团体赛好好打,结果我有了压力,一直到第二天去赛场,都在上吐下泻。”林月珊说,那是她“最紧张的时候”。
练习射箭不过一年,林月珊就成了全国冠军,开始在国内各项重要赛事上崭露头角。在射箭比赛中,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淘汰赛是15支箭,满环150环;个人排位赛是36支箭,满环360环。那段时间,她36支箭的总环数稳定在325—330环,这个成绩虽然可以代表国内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某种程度上,330环是复合弓运动员实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线。只有突破330环,才有机会登上世界的竞技舞台。林月珊射箭水平质的飞跃,源于两次挫折,她说,那是她运动生涯的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发生在备战2013年全国锦标赛期间。那次,赛事规则临时变更,参赛运动员年龄限制改为25岁以下,林月珊刚好超过年龄限制。这让正为比赛刻苦训练的她备受打击。“我可以输在技术上,却只是输在年龄上。”林月珊不服,化悲伤为力量,开始埋头苦练。
也是从那时起,林月珊才真正开始独立思考,怎么把箭射好。“以前教练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之后会主动去想,怎么做好这个动作,怎么站得更稳一点。”埋头苦练了一两个月,她把成绩稳定在了330—335环。
而第二次转折,是因为林月珊失去了参加2014年仁川亚运会的机会,那是她第一次有机会参加世界级比赛。“我们本来有资格去打亚运会的,却被说不够水平去打国际比赛。”这个打击深深刺伤了林月珊,她自己多年来的努力,结果就这么被轻飘飘地否定了。
“我不服输,继续练。”就这样,林月珊把水平提升稳定在345环,状态好的时候能上350环。2015年,她延续了这种好状态,在第九届全国残运会上,她将3枚金牌揽入囊中;在同年的德国世锦赛上,她又收获一金一银,推开了里约残奥会的大门。
这15-20环的提升,将林月珊从国内赛场推上了国际最高舞台,在里约收获了1枚个人银牌。这背后,其实是林月珊“一根筋”的坚持:只是奔着一个目标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2019年荷兰世锦赛赛上,林月珊(左一)与队友、教练合影。受访者供图
“赢是偶然,输是必然”
在赛场上,每一支箭从瞄准到射出,留给运动员的时间大约只有30秒。在这瞬息之间,选手们动中取静,在瞄准中把握时机,争取一箭命中靶心。对观众而言,每一个屏息以待的时刻,恰恰是这项运动最迷人的瞬间。
未知,或许正是射箭运动的魅力所在。林月珊练箭十余年,她越来越觉得这是一项“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运动”。突然刺眼的阳光、难辨方向的海风、忽大忽小的雨势,以及运动员的心态,都会影响到射箭水平。
“一场比赛,心理和技术因素影响,基本可以五五开。”蔡建兵常常跟队员讲,“输是必然的,赢是偶然的,第一名也可能输给最后一名。”
这样类似龟兔赛跑的局面,终于也发生在林月珊身上。在2019年的荷兰世锦赛上,她遭遇了运动生涯第一次滑铁卢。她第一次体验到“一上场就下来”的感觉,即便她总是做好最坏的打算,那次失利也让她瞬间懵了。
就像今年8月底进行的东京残奥会,在射箭女子复合弓公开级1/4决赛中,林月珊打出两个8环,最终以138:138的成绩打进加时赛。结果,她顶住压力射中外10环,但对手智利选手却命中内10环,林月珊就此止步。
“整场比赛心里一直处于漂浮的感觉。”林月珊也不确定,自己究竟是没办法适应场地,还是受到了前一天混合团体夺冠的影响。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在状态。
对这样的结果,蔡建兵倒不意外,也没有遗憾。对比2015年德国世锦赛和里约残奥会,以及里约残奥会和东京残奥会的个人赛成绩,一直位于前6强的只有林月珊一个人。“这正是我想要到的。”按照执教思路,指引林月珊一直走下去,这是蔡建兵在意的。
“平时不训练的时候可以去想,想去拿冠军拿金牌;但当你真正站在起射线上的时候,手握弓箭的时候,你什么都不能想。”蔡建兵说,林月珊就是那种拿起弓箭就什么都不会想的运动员,这也正是她的难得之处。
林月珊父亲在整理女儿的奖牌和证书。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至少证明我不是一无是处”
“还好我选择了。”回忆当初走上射箭这条路,林月珊觉得那是自己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进入射箭队,她才知道,原来残疾人不都是自卑的,也有很多乐观开朗的。因为大家都身有残疾,境遇差不多,林月珊终于觉得自己也是个平常人,不会在人群里像个异类。
林月珊(右一)小时候与家人的合影。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慢慢地,家人都发现了林月珊的改变。除了身体变壮了,更多的是性格的改变。袁凤琴发现,女儿变得自信开朗了,以前在家里面,也不爱出房间门,现在能跟陌生人交流了。
林漫玉也发现,林月珊变得越来越像姐姐了。“小时候,我自己像姐姐多一点,她做什么都要先问我们的意见。自从练箭之后,她有自己主见了。她不会问我们要不要这个东西,她会直接买回来。”
这种终于能自己做主的感觉,其实源于林月珊自己能赚钱了。在家待业那两年,曾是她最焦虑的时候,她常常闷闷不乐,生怕成为家人们的负担。“现在我可以赚钱给他们花了,以前他们养我,现在换我养他们。”林月珊开心地说。
“至少证明我不是一无是处,是有一定能力的。”这样的肯定与认同,是射箭带给林月珊最重要的改变,也是竞技体育为许多残疾人打开的那扇窗。
林月珊小时候。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和大多数残疾人一样,林月珊追求的只不过是普通人的生活,获得应有的尊重。林漫玉记得,她曾到基地陪姐姐训练,跟一群残疾人运动员出游的场景。她当时想帮坐轮椅的运动员推轮椅,却被姐姐制止了。林月珊说:“他们自己做得到,让他们自己来。”
在枯燥又寂寞的射箭世界,林月珊坚持了11年,并且乐在其中。这些年来,她就只做一个动作。如果按一年训练300天,一天训练40组,每组6支箭来算,她已经重复了79.2万次射箭动作。
“射箭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一直射中满环。”就像蔡建兵教给运动员的,林月珊也在追求着满环的目标。这或许很难实现,但重要的是每一次追求的过程。
林月珊不去想太多未来的事,她想走一步看一步,活在当下。“我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除非真正退役了,我再去考虑将来。”不过,她觉得未来应该也不算太难,以现在的经济基础,至少可以开个小卖部。
【记者】于蕾
【摄影】王昌辉(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