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在成渝的重大布局,有何深意?|经济粤评

经济粤评
+ 订阅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公布。《纲要》提出,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是继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中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之后,中央在区域发展上的又一重大布局。背后有何深意?粤评君连线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为何能成中国经济新动力?

数据显示,2020年,川渝两省(市)GDP为7.3万亿元,在全国占比7.3%。而京津冀和粤港澳地区GDP在全国占比均超过10%,长三角地区甚至超过20%。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导黎友焕认为,“正是因为GDP占比不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才更具后发优势。此前,中国西部没有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极,此次规划出炉,从区域平衡发展角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黎友焕认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向西有很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国内经济发展势头,以及成渝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此次发布的《纲要》与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有比较大的区别:一是特别强调大西南的区域性特征;二是强调成渝双城的合作。如果通过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融合、产业融合、地区融合、城乡融合,就能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效应,有效解决两地周边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石磊表示,未来整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西南地区成渝两个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成效。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成渝地区未来会形成新的人口和经济集聚中心,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空间格局将被重塑,将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势和短板在哪?

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和短板在哪?

《纲要》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黎友焕认为,优势是周边辐射范围很大。对内,整个西南都是辐射范围;对外,能有效连接东南亚地区。

具体而言,石磊认为,优势方面,重庆已经完成了全国领先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金融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功能结构,绿色发展和城市开发融合得非常好,形成了良好的布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利用高校集中优势,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会形成整体发展效果。

关于短板,黎友焕认为,成渝地区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比,从经济总量、产业聚集、高新技术发展上来看,都有较大差距。不过,正是因此,更有后发优势。

石磊表示,成渝两个城市高校多,但与产业的融合不足,这是一个最关键的短板。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解决短板,对成渝两地都很有必要。

成都和重庆,未来谁更强?

《纲要》提出,重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重庆和成都,在不同的定位下,如何实现协同、错位发展?未来,谁的发展速度会更快?

石磊表示,定位的不同,反映对两地不同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城乡关系的尊重。未来,两地发展过程中,有效分工很重要,避免出现产业雷同。

黎友焕也认为,要唱好“双城记”,就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各自发展各有优势的产业。不过,在错位发展的同时,产业协同也很有必要。比如,汽车行业和电子信息行业,在成渝经济圈是不分你我的,成渝两地可以把它们作为共同发展方向。

石磊认为,协同发展在西南地区有强烈的客观需求,一个城市不可能建立完整产业链。协同发展,有利于做到地方有特色,地区有优势,城市能互补。比如,两地高校的专业设置就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戴宾建议,成都和重庆要通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建设,构建区域多点联动发展格局,促进双城经济圈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记者】张俊

【策划】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编辑 彭正子
校对 胡柔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