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眼 | 把舞台还给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南方+ 记者

【从严整治天价片酬、流量至上、“饭圈”乱象……当文娱领域的“劣币”被逐一圈出后。一个新的课题摆在面前,怎样把舞台留给真正的文艺工作者?】

资本的逐利性不会在短时间内从文娱行业中消失:当年下架了“耽美剧”后,打“暧昧擦边球”的“耽改剧”又出现了;德不配位的劣质艺人被淘汰后,也可能有新的“资本流量”艺人填补这个空缺;已经被“饭圈PUA”的一些粉丝,至今仍痴迷于“打投集资”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可以从中渔利的职业粉丝也从未放弃过“生财之道”……甚至为了“战场”引向体育圈。

图为正在拍摄的“耽改”作品路透图

图为正在拍摄的“耽改”作品路透图

中国艺术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就极易被资本的无序扩张所绑架和利用,这就意味着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粉丝群体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的结构性变化,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限制、杜绝资本的无序扩张对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过度绑架、利用和投机、操纵。

所以,这是一场“赛跑”,当我们在寻找新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方向、寻找德艺双馨的文艺榜样力量的时候,必须比卷土重来的资本产物跑得更快、看得更远。

那么。未来娱乐圈应该呈现怎样的作品?

首先,应该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还原历史,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例如在受饭圈和流量影响较少的电影领域,高票房作品一定是好口碑、感动人的,例如票房达54亿元的《你好,李焕英》;在电视剧领域,抛开“耽改”滤镜,近年来好口碑高收视的也大多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今年大热的《山海情》《觉醒年代》,同样不靠流量艺人,不贴“甜宠”“大女主”“总裁”等任何一张所谓热门剧的标签,靠扎实创作、情节真实感人而取胜。

图为《觉醒年代》剧照

图为《觉醒年代》剧照

其次,对艺人的业务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此前选秀节目扎堆,而很多节目都是要从100多个练习生开始筛选,庞大的选手需求导致不少人滥竽充数,甚至不乏在镜头前堂而皇之表示“我只练习了说唱三个月”的选手。

图为某选秀节目

图为某选秀节目

过去,他们可以通过资本的推波助澜或者“营销人设”而在娱乐圈占一席之地,但未来这种专业不过硬的艺人生存空间将会被大大压缩。

腾讯音乐等平台纷纷限制了一个账号反复购买同一首单曲,基本杜绝“艺人自产粉丝自销的怪圈”,不可能再有肖战一首单曲《光点》卖出一亿元的疯狂现象。在没有了粉丝的集资购买后,音乐产品只能依靠艺人业务能力和制作质量来赢得市场。

图为新华社相关报道截图

图为新华社相关报道截图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规范演出经纪行为加强演员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杜绝假唱,加上“无修音”“全开麦”等行业标准词语逐渐为观众熟悉,能真唱的歌手,才会拥有自己的舞台。

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演员“替身抠图”“不背旁白靠配音”等不敬业行为有明确的管理规范,但显然舆论对这类艺人也已经起到一些监管作用,加上未来无论是制作方还是商家选择艺人时,越来越看重业务能力的评价,相信留给这类“划水”艺人的空间也不多了。

再次,在打破了“唯流量论”后,好的影视作品也更有机会和好的演员碰撞出火花。

过去,没有一个相关主管单位或者规章制度去界定“劣迹艺人”,对于一些业界口碑不良、艺德、业务水平不高的艺人,到底能不能使用,变成了一个灰色地带。

今年2月5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3月1日起实施。这是行业首次明文发布演艺人员从业规范,首次明确对“违规艺人”抵制和复出规定,行业自律管理力度进阶。在今年后续一系列娱乐圈实践中,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声及时,郑爽、吴亦凡、张哲瀚等均被定义为“劣迹艺人”,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让大家对于后续的艺人管理、使用方面,更有规可依。

从事影视剧IP运营的小淼告诉记者,“一些艺人的艺德差、业务水平不高,在“爆雷”前大家也是知道的,但没有一个官方的规章,仅因为社交媒体中口碑差,很难提出规避。现在有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劣迹艺人名单、艺人对粉丝的管理责任更加明晰。运营授权的IP,就可以在合同条款上明确要求制作方不允许使用劣迹艺人,不允许使用一些粉丝群体失控的艺人,我觉得对于IP开发来说,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最后,更要拓宽思路,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娱选择。

除去常见的歌影视综,按照“真唱真演真感动”的新标准,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舞台演出领域更有不少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但难以“破圈”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应该敢于用现代传播手段协助这些相对冷门的艺术门类和目前的歌影视综跨界融合,通过良性竞争、相互学习来激发创造力。

河南卫视今年一系列晚会让专业能力强的文艺工作者真正“出圈”。

河南卫视今年一系列晚会让专业能力强的文艺工作者真正“出圈”。

中国文娱领域从不缺乏优质的文艺工作者,也不缺乏有鉴赏力的观众,只不过曾经因为资本的侵入和偷换概念的“流量”营销,导致出现种种乱象。当拨开迷雾见青天之后,文娱领域工作者更应该抓紧机遇,以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抢占文艺舞台。

【记者】梁燕

编辑 刘奕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