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大爱有声·幸福乡村 一路欢歌”公益传播活动在广东广播中心广场正式启动。活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指导,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
全媒体聚焦乡村振兴
2021“大爱有声”为幸福发声
2021年7月1日,中国庄严宣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今年是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翻开新篇章。为记录和报道这一重大战略和伟大工程,“大爱有声·幸福乡村 一路欢歌”公益传播活动于10月20日启动。
广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曾少华、副台长周炜,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启动“大爱有声·幸福乡村 一路欢歌”公益传播活动。
来自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民间民俗表演队
展示瑶族同胞在丰收之际欢快起舞的喜庆场景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党中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大爱有声”的主题再次聚焦乡村振兴。过去一周,广东广播8路全媒体采访团队深入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湛江吴川市黄坡镇唐基村、汕尾陆丰市金厢镇、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肇庆市封开县大洲镇、惠州市龙门县龙江镇甘坑村、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等特色村镇,采访记录这些村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各路采访团队代表和部分镇村代表
2021年10月20日,是与新中国同龄的原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72周年的重要日子。2013年,“大爱有声”公益品牌创立,并从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20日命名为“广东广播大爱日”。九年来,“大爱有声”通过整合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报道组走遍粤东西北,奔赴广东对口支援和东西扶贫协作省区,为脱贫攻坚助力,分享各地群众奔康致富的丰硕成果和幸福喜悦。以线上线下互动、融媒传播的方式,举办了30多个主题的上千场公益活动,播出了数千辑公益专题节目,推送了上万条新媒体信息,立体多元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仅2021年以来,就举办了“520,就用荔枝表达爱”“620,爱心接荔大联播”“十台接力,百名主播喊全国人民吃广东荔枝”“中秋助销梅州柚”“首届高田冬瓜美食音乐节”等系列活动,以主流媒体之力全媒体传播助农兴农,广受好评。
20日上午,广东广播电视台八大广播频率、触电新闻APP、粤听APP联合推出120分钟的融媒体特别节目《幸福乡村 一路欢歌》,邀请多位镇村代表到直播室,和记者、主持人一起畅谈和分享建设美丽乡村、创业致富的获得感、幸福感。
院士加持“大爱”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到场为“大爱有声·幸福乡村 一路欢歌”公益传播活动打call。罗院士和团队正着力探索“无人农场”建设,希望推动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罗锡文院士(左)接受主持人采访
罗锡文院士表示,“无人农场”代表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智慧农业前景广阔,团队去年以来在全国9个省启动了17个无人农场的建设,开展水稻、小麦、花生、玉米等作物的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他动情地说:“今年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我们坚定的行动。”
交管部门连“大爱”
培育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这其中也包括了交通文明。今年五月,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启动广东省“美丽乡村行”大篷车交通安全巡回宣传活动,分粤北、粤西、粤东和珠三角四条线路,在国省道沿线和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为村民讲解交通安全常识,设置一些类似酒驾体验区、盲区体验区以及交通安全宣传“易”站答题区,并发动农村“两站两员”“一村一警”、驻村干部、志愿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宣讲。
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清远交警支队何靓警官
介绍此次“美丽乡村行”大篷车巡回宣讲活动
今年五月至今,已举办了一千多场宣讲,受惠农村群众达80多万人次。“美丽乡村行”大篷车交通安全巡回宣传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大爱有声”将参与此次巡回宣讲活动。
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
广东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任务。纵观南粤大地,欣欣向荣,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图景,正在迅速展开。
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谋划了竹笋加工厂等20个产业项目。53户130名贫困群众2020年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去年底达到近200万元。连樟村村民经济收入和农业产业实现“双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陆国建如今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工作,两夫妻月收入七千多元。50岁的他正在考驾照,准备攒钱买小汽车,有空带家人出去转转。
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依托贡柑栽培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打造现代都市休闲果业旅游产业带。学食品工程专业的谈绍佳,做过酱油化工技术员、导游、营销人员、采购员……最后决定回乡创业,从1千元起步,发展至今已有一个占地20亩的农庄。他通过种植有机贡柑,开发贡柑民宿,结合农家乐和亲子研学等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
肇庆市封开县大洲镇的特色种养拳头产品是杏花鸡,它的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当地政府改变村民散养方式,推动“一村一品”成立杏花鸡繁育中心,大力扶持杏花鸡养殖。2016年,刘佰秀从佛山回乡创业,创立专业养殖场,发展至今拥有3个鸡场,年产值400万。富起来后,去年起,刘佰秀带动20多位村民一起养杏花鸡。“合作村民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五万元左右,村民以前出门都是骑自行车,现在都开起小车了。”说到这里,刘佰秀喜上眉梢。
惠州市龙门县龙江镇甘坑村,因盛产龙眼而被誉为“甜蜜幸福之村”。村子发展特色土特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里的妇女创业合作社远近闻名,“甘坑大嫂”龙眼酥、凉粉、番薯干,屡屡成为网络购物节脱销产品。曾外出打工的刘春华说:“我现在在村里既可以照顾孩子老人,又可以创业。现在一边做凉粉一边开直播,没想到效果很好,现在年收入将近二十万,住的新楼房、供孩子上大学,都是我用双手创业赚回来的,很有成就感,也很幸福!”
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2015年前村集体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在乡村振兴的政策引领下,村集体公司成立,开展村企合作,重点打造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灵潭腐竹品牌。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预计今年能达到一百多万元。村里旅游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以民宿为中心建了农家乐餐厅、蘑菇园、五彩稻田和游乐设施等。很多游客喜欢乘坐小火车欣赏田园风光,在艺术造型的五彩稻田里拍照“打卡”,留下美好乡村的记忆。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根据各村特色激活“文化密码”,走出一条“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村民组织”多元联动的艺术乡建之路。逢简村打造“逢简水乡”岭南文旅景区,岭南古风貌特色民宿成了“网红”打卡点,2020年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古朗村村民由艺术家带领一起创作乡村壁画,美化农房超过2500间,共建美好家园。青田村以艺术介入“村改”,今年将建成“岭南乡村复兴·青田”项目,打造“青田当代艺术区”,大大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
拥有红色文化资源和18.7公里海岸线的汕尾陆丰市金厢镇,坚持“红色引领”,并以“绿色发展”来带动“蓝色崛起”。2020年该镇启动了滨海走廊景观示范带建设,今年又邀请深圳大芬村120名画家在银滩创作了600多幅红色文化题材和蓝色海洋题材的特色墙绘,“彩虹小镇”在网络爆红。金厢镇镇长卢建燃说:“今年国庆黄金周,旅游业井喷,每天接待游客接近15万。这在以前不敢想!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宜游的美丽金厢。”
湛江吴川市黄坡镇唐基村去年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村子聚焦生活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新建大型寄宿制学校,学生可在校就餐、午休,参加课后托管,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以村民股份制形式筹资新建两万多平方米综合农贸市场,村民开档每月利润有四、五千元,年底还有分红。村里实行“人畜分离家禽集中圈养”,六个点每个可容纳八十八户村民的家禽,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干净、美丽。
乡村是中国的根,金秋的南粤大地,处处孕育着生机与希望。10月21至28日,广东广播电视台各广播频率及触电新闻APP、粤听APP等新媒体平台,将陆续推出系列融媒报道“大爱有声·幸福乡村 一路欢歌”,讲述广东乡村走上振兴之路的奋斗故事,展现美丽乡村欣欣向荣的崭新画卷。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 海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