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由我院专家编写的《骨质疏松研究丛书-科普编》
入选了2021年广州地区优秀科普作品
每年的10月20日
是国际骨质疏松日
2021年度国际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是
“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在这个关注骨质疏松的日子
为大家安利这套获奖好书
给大家送来骨健康!
据了解,《骨质疏松研究丛书-科普篇》共3册
《骨质疏松知多少—了解“骨松君”》用“骨松君”和“骨坚强”代表骨质疏松和骨骼健康两种状态,系统回答了“骨松君”如何发生,有何危害,以何种形式出现,怎样识别和防治等问题。全书共分六章,第一、二、三章主要介绍“骨松君”的由来、危害性和表现形式,第四章详细介绍识别“骨松君”的方法第五、六章介绍对付“骨松君”的有效方法和具体措施。
本书内容全面、语言通俗。本书的出版可望让民众正确认识、了解“骨松君”,重视并积极防治“骨松君”,以达到恢复“骨坚强”的目的。
《“骨松君”如何吃--吃出“骨坚强”》从“骨坚强”需要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骨质疏松饮食常识问题及“骨坚强”菜单来介绍如何通过饮食预防骨质疏松。全书图文并茂,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饮食指导,并对老百姓熟悉的药膳、药茶、药酒等在骨骼健康中的运用予以指导,让大家在饮食中避免对骨骼健康的伤害,远离“骨松君”。
《“骨松君”如何动--动出“骨坚强”》以问答形式,详细介绍了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知识、致病原因、分类与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以及运动疗法、如何防治等知识。通过介绍运动的自然防治妙法,帮助读者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让我们来看看
参与这套丛书编写的专家大咖
都有哪些
撰写团队介绍
总主编
黄宏兴
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广东省名中医,羊城好医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研究所所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院科教科科长、规培办主任,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药医、教、研工作30余年,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主要学术团体任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副主席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等5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副主编规划教材1部,培养研究生30余名,指导各类人才培养对象5人。
《骨质疏松知多少—了解“骨松君”》主编
万雷
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青年好医生,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2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国家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
《“骨松君”如何吃—吃出“骨坚强”》主编
范琳燕
副主任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擅长运用综合手段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病前状态人群、体质偏颇人群和慢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对人体抗衰老指导、女性经带胎产养生养颜指导、老年人益寿养生调养有较深的认识,尤其擅长运用中西医手段对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进行综合干预。
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出版医学专著多部、医学论文多篇。
《“骨松君”如何动—动出“骨坚强”》主编
魏合伟
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主攻方向:运动医学、骨质疏松。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20余年。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上肢青委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培训中心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中医学组委员等。
撷取百家精华
荟萃临床经验
光是看着主编们的介绍就对这本书心动不已
原来这套丛书除了科普编,还有基础编和临床编
这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集三十多年来中医骨伤科的临床诊疗、科学研究及骨伤科教育、教学之经验成果,组织专家教授编写的一套书。《骨质疏松研究丛书》,旨在实现骨质疏松防治理念与学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骨质疏松的综合防治工作,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危害性的认识,提供积极的预防措施。
这是国内首套系统而全面总结骨质疏松知识的书籍,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权威性和鲜明性于一体,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需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该丛书分为基础编、临床编和科普编。广大医护人员,尤其是从事骨质疏松防治和研究的青年学者、临床医生和学生可以阅读基础编与临床编,这为他们系统学习骨质疏松指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该丛书科普编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供广大患者与人民群众阅读,以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为目的,提升素养,重视骨健康,重视骨质疏松,提高骨质疏松防治能力。
△《骨质疏松研究丛书》基础编与临床编
据主编黄宏兴介绍,“做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可以看基础编,做临床诊治的可以看临床编,普通老百姓看前边这两个就有点困难,可以看科普编。因为骨质疏松的来临是一个静悄悄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科普编有助于他们认识这个病,并提早预防,进而帮助人们远离'骨松君'。”
△《骨质疏松研究丛书》科普编
相关科室介绍
骨五科由骨质疏松科和风湿骨科组建而成。
骨质疏松科是在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确定的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优势病种“骨质疏松症”全国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首个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合作基地、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骨质疏松症)牵头单位、粤港澳大湾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联盟单位,设有骨质疏松研究所、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等。根据“肾主骨、脾肾相关、血瘀论”三个理论和“辨证观、整体观、平衡观”三个观点,认为骨质疏松病位主要在肾、脾、经络,提出了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研究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系列药物“十味骨康口服液”等纯中药制剂。
风湿骨科围绕重点病种风湿痹病(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梳理临床诊疗中的关键问题,明确中医药治疗优势环节,完善疗效评价体系。提出风湿骨病诊断不易,病机复杂,病程缠绵,病情顽固,治疗困难,其痛责之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和解表里。认为浊毒是风湿骨病的主病机,指出应重视以化浊解毒法治疗风湿骨病。强调风湿骨病的治疗应抓主证,辨兼证,析类证,临证应力求认识骨湿骨病证治规律、积极探究个体化用药特点、探索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认为中医+微创治疗风湿骨病优势独特。
骨五科拥有医教研三位一体且经验丰富的骨代谢及风湿骨病临床科研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6项。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1项、三等奖2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创新团队奖”等。
目前,科室根据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发展思路,有效整合医疗资源、诊疗服务能力、学术研究等资源,加速制定标准化、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积极构建患者为主、医患互动、社会支持的慢病管理模式,着力打造建立三院早期、快速、规范的全程、全方位骨代谢评估体系和专业化治疗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供稿:林燕平
责任编辑:叶美琪
校对编辑:李镓洧
初审:黄宏兴
审核:王剑
审定发布:范琳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