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许党报国 勇毅弦诵”暨南大学百年红色印记专题展览在暨南大学科学馆一楼美术馆开展,300余张珍贵史料图片、50多个主题的红色印记故事,展现了暨南大学115年来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波澜壮阔历史。
战火中奋袂攘襟、负笈播火的英雄师生,朝乾夕惕、兢兢业业的教授学者,将中华文化种子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文化使者……展览分为“与党同心”“为国担责”“文传四海”三大版块,分别讲述了红色种子在暨南园的生根发芽,革命师生救亡图存,以及一代代暨南人开拓奋进在海外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动人故事。此次展览,是暨南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庆祝学校建校115周年、校董事会成立100周年的安排内容之一。
“许党报国 勇毅弦诵”暨南大学百年红色印记专题展览展出。
“恽代英带来红色火种,创建全国最早的一批学生党支部。”“与党同心”版块开篇,讲述了中共暨南学校党支部成立的故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身处上海的暨南学校也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党团支部的学校之一。在共产党人的指引下,暨南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恽代英亲自发展了韩汉光、蒙岛南、符光东等同学入党,成立中共暨南学校党支部。
“暨南师生在孤岛中的最后一课”展板。
抗日战争爆发后,素有爱国民主革命传统的暨南大学师生,既参加全市性的大规模抗日活动,也组织成立学校抗日团体,以各种形式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去。1935年,北平爆发著名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全国学生群起响应,上海市学生运动也出现新高潮。12月19日,暨南学生出发游行,奔波10余小时,坚忍饥饿、寒冷与阻挠,向市政府请愿,要求参加抗战。
展览中,“暨南师生在孤岛中的最后一课”展板吸引众多参展者驻足。“孤岛”时期是暨南大学历史上最为艰险也最为悲壮的时期。那时候,师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学校三易其址,内外交困,但师生们仍坚守民族气节,维护着民族血脉。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天凌晨,日军坦克开进了上海租界,“孤岛”落入敌方手中。时任校长何炳松和教师们作出了一个决定:当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时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在烽火之际记录下了暨南师生在孤岛中所上的最后一课。
一张张史料图片,诉说着一个个红色印记故事。本次展览筹备工作历时半载,从即日起至12月将在暨大石牌校区科学馆一楼美术馆进行为时两个多月的展出,同时在番禺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等设置分展馆,覆盖所有校区、所有师生。
“许党报国 勇毅弦诵”暨南大学百年红色印记专题展览展出。
◆链接:从百年办学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前进力量◆
展览现场,暨南师生探寻百年红色印记,感触良多。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谱写华侨高等教育新篇章
“暨南大学115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的历史,更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和壮大华侨高等教育的奋斗史。”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从学校百年办学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前进力量,触摸国家、学校、个人命运演进之脉络,将爱党、爱国与爱校相统一,时刻牢记学校所传承的革命精神和肩负的时代使命,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谱写华侨高等教育新篇章。
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
将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学校思政工作
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指出,举办此次展览,全面发掘、梳理红色校史,是将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实践。接下来,学校要积极开展学校旧址保护工作,加强校史文物搜集和校史研究,充分利用丰富校史资源开展多形式的校史育人实践活动,把校史教育与“四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讲好党史故事、中国故事和暨南故事,让爱国主义和暨南精神转化师生学习生活、学校办学治校的力量源泉。
暨南大学校史专家、文学院教授张晓辉:
弘扬暨南百年文化,传承暨南百年精神
暨南大学校史专家、文学院教授张晓辉表示,暨南大学的百年历史“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意义重大”。在民主革命时期,暨南大学在救亡图存、反帝爱国的斗争中积极发挥作用,先后两次成为坚守民主的堡垒、学生民主运动的中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暨南大学又以向海内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全体暨南人应在厚重的校史中,弘扬暨南百年文化,传承暨南百年精神。
“许党报国 勇毅弦诵”暨南大学百年红色印记专题展览展出。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班”学生代表康清越:
把暨南人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班”学生代表、文学院2020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康清越说,自己非常有幸曾参与收集、整理暨南早期学生党组织及其革命活动的相关史料,从中感受到了暨南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使命和担当。她表示,自己将牢记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暨南青年的殷殷嘱托,不负祖国与母校的培养,把暨南人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记者】马立敏
【实习生】陈纯
【图片】李细华
【通讯员】苏倩怡 李伟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