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策划主办、未来教育学院与乐育书院协办的“世界冠军讲坛”第六期——本科生通识教育课在珠海校区开讲。
本次通识教育课由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郎平老师主讲,以“因为热爱”为主题。
从“白板”到“铁榔头”
进入国家队之前,郎平老师在体校学习。“其实进入体校的时候我是一个‘白板’ ”,郎平老师打了一个比喻。虽然作为初学者没有参加比赛的资格,但十分渴望上场的郎平老师不断扎实基本功,并在后来的全国青年比赛中因表现出色被借调至国家队。
刚进入国家队时,艰苦的条件、高强度的训练和与他人的差距使郎平老师一时难以适应,但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郎平老师逐渐适应了国家队的训练。她在单人防守加练中拼尽全力,在成绩起伏带来的情绪起伏中磨练心理承受能力。
在出征1984年的奥运会时,郎平老师已有伤病,但仍奋不顾身,竭尽所能克服困难战胜对手夺冠。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引起了在场听众一阵阵钦佩的掌声。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退役后的郎平老师选择在北师大英文系深造,后出国学习,勤工俭学。谈及这段经历,郎平老师用“接地气”来形容,从世界冠军到学生,这是人生新的锻炼与挑战。
对排球的热爱使得郎平老师重拾排球。后来,郎平老师辗转世界多地执教,并取得不俗的成绩。走出国门,一线执教,郎平老师认为,奥运会作为世界体育盛会,是共同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对手之间是互相成就的,通过比赛发现自身弱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为观众奉献精彩的比赛。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在九十年代的女排低谷期,郎平老师排除万难,于1995年回国执教,并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
2013年,中国女排状态低迷,郎平老师再度回国挂帅。“要做就做到最好”,郎平老师说道,“要对球队、球迷负责,要传授拼搏精神和精湛技术给新一代教练”。担任教练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是一个挑战,面对年龄的增长与运动创伤带来的考验,郎平老师坦然一笑:“我们的心永远年轻”。
2013年以来,郎平老师执教中国女排8年,共夺得3次冠军,1次亚军,1次铜牌。辉煌成果的背后是每一年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郎平老师感慨,身为教练要沉得住气,面对困难时要更加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提问互动
Q:您的排球生涯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郎平老师:在选择接任教练或者其他工作的时候,我首先做到问心无愧,无后顾之忧;还要考虑身体状况。于我而言,我首先要考虑我能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具体最后的结果是每一个人去努力产生的,你不能说做的时候就想结果,但是人就是要想目标,我们去做是因为我们热爱。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向世界冠军冲击。这个目标我会与我所有的运动员分享,如果同意我们就按照这个目标去冲、去做,做好每一天。结果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要求每一个运动员包括我自己,把自己的过程做好,这个结果是自然的。这个当中必然遇到很多困难。整个团队也会有一种牺牲。就为了心中的目标和热爱的事业,只要目标坚定,所有的困难都有办法解决。
Q:您对中国女排未来有什么期许?
郎平老师:排球运动是我们的强项,应该一直走下去。对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排坛的发展趋势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要一直坚定热爱我们的排球事业,要开阔眼界,拥有国际视野,捕捉国际排坛发展动向,在技术上不能落后,要认真研究比赛规则,更好地利用规则。
排球是一代代传承的,要学会接受成绩起伏,但追求最好的自己这种精神不能改变。
亲自带来高水平排球课
10月15日下午,郎平老师现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高水平排球课。
奥运会后,郎导正式告别中国女排主教练职位,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大学球场,推进青少年排球运动,培养排球人才,身体力行地将女排精神传递到校园、传递给每一个莘莘学子。
面对高中刚刚毕业、技术尚显青涩的学生,郎平老师和以往在国家队时一样,一丝不苟、悉心指导、身体力行。课程开始不久,郎老师就发现了同学们的问题和优势。
她一边细致讲解排球动作要领,一边亲自示范,为同学们演示正确的接发球、跑位技术,还向同学们传授“排球心法”——如何团结协作、调整战术、善用巧劲儿、对待失误。
郎平老师鼓励学生们:“不管现有水平如何,都可以打得很精彩,希望大家能够享受场上打球的快乐”。
课上,郎平老师还勉励同学们,要珍惜大学时光,珍惜在北师大这所百年学府学习的机会。不仅要刻苦训练,更应当努力学习文化课,做体教融合实践的榜样,要团结队友、团结同学,度过充实、开心地大学生活。
郎平老师的这堂排球课不是面向所有本科生公共课,而是针对北京师范大学高水平女排的专业课。
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
据人民网体育频道2015年10月消息介绍,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在北师大成立,由中国女排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郎平担任主任。
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是一个开放的、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传播及政策研究平台,将有效整合北师大和国内外相关大学、体育机构、运动队、企业等相关资源,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常设的机构与工作平台。
该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依托北师大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的多学科的优势,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经纪人,提高我国体育人才的水平,并与世界先进体育水平接轨;凝聚中国体育精英力量。
来源: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