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子长
日前,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明确提到促进共同富裕,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2020年以来,“内卷”作为网络流行语广泛流传、屡屡引发热议,以至在去年底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关注“内卷”,既是及时回应现实民意关切,更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明确了问题破解方向。
尽管“内卷”一词较早地被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用来描述与“进化”并列的、路径不同的演化方式,但普遍认为,将这一词汇在学术研究领域发扬光大的,是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格尔茨等人。1963年,格尔茨用“农业内卷化”描述了印尼爪哇岛的居民,为了应对人口的增加,不断加大精细化的劳动投入,却只能有限增加单位土地生产效益,以致产业发展长期陷入原地重复状态。后来,历史学家杜赞奇、黄宗智借用“内卷化”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指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便处于相对停滞状态,无法向更高级模式转化。
“内卷化”从根本上指向了一个发展难题,即随着社会进步如何应对资源禀赋有限性。从印尼爪哇岛,到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终要解决的都是在相对既定的农业条件下如何养活越来越多人口问题。以今人的视角回过头去看,人们兴许会想到其他的破解思路,如对爪哇岛居民来说,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去开垦利用新的土地,显然比提高有限的单位土地产量更有效率;对我国传统农业社会而言,顺应技术变革,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显然也要比维持封闭的自给自足更有效率。
以过去关照现实,“内卷”之所以一度成为引发人们共鸣的网络流行语,折射了某个群体、某个行业、某个企业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开放有序竞争的问题。一些地方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激烈的内部学位竞争催生了“鸡娃”,从而导致了“教育内卷”;一些互联网企业,把应对激烈的外部竞争策略,聚焦在以“996”为代表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掘”员工个体潜能上,而偏离创新组织结构、提升创新效能方向,从而导致了“工作内卷”……这些近年流行的、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卷”,归根结底都是指向了因为阶层固化或是体系封闭形成的扭曲性竞争。
“内卷化”不单意味着对个体发展空间的挤压,导致人们倍增现实焦虑,更因为其封闭性的倾向和自给自足的心态,在宏观层面上制约着组织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进化。如果说实现共同富裕内在地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那么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正视和破解一些群体和行业的“内卷化”困境,必须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的开放创新,包括通过开放给更多人更多平等发展机会,通过创新与时俱进构建高效的组织形态、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等。
去“内卷化”关乎每个人,呼唤政策有为。黄宗智在今年发表的就“内卷化”的最新论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农农业之所以成功地走出一条去“内卷化”之路,与国家政策层面的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户的赋权、赋能密不可分。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赋权赋能增强去“内卷化”动力,也必将为走出符合我国自身历史和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注入动力和活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