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小时候的穿山甲又爬出来了

南方+ 记者

小时候的穿山甲又爬出来了

▲播放视频

漫山遍野的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是茂名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河尾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郁郁葱葱。柯大 摄

河尾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郁郁葱葱。柯大 摄

这里位于茂名市与阳江市交界电白一侧,北部与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相邻,东部与阳西县生态公益林区接壤,南面与罗坑镇生态公益林相望。

9月中下旬进行的一次穿山甲野外活动调查中,广东省林科院科研人员在河尾山保护区安装的红外监测相机记录到了穿山甲的身影,还在海拔700多米山腰丛林中意外发现珍稀野生植物紫纹兜兰。

在河尾山记录的穿山甲影像,以及科研人员意外发现的紫纹兜兰。受访者供图

在河尾山记录的穿山甲影像,以及科研人员意外发现的紫纹兜兰。受访者供图

消息传开之际,正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春城”昆明举行。10月13日通过的会议成果“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河尾山,这个曾经砍伐开采半个多世纪的林场,在成立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改革后封山育林,森林资源快速生长恢复,正是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生动注脚。

10月19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03版。

10月19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03版。

未标题-1.jpg

粤西首次

监测影像发现穿山甲归洞

“小时候穿山甲可多了,特别是下了雨之后,穿山甲就爬出来。小孩子用脚踢它,它就从山坡翻滚而下。”河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李芝书说:“但后来捕猎严重,长大后再也没亲眼看见。”

李芝书是林二代,打小就在河尾山林场长大。1994年参加工作的他,又回到了林场。2013年国营林场改制,李芝书任场长,也是保护区管理所所长。

今年7月初,一次会议的缘由,李芝书得知有专业团队在大雾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监测穿山甲活动,始终未能发现。

“我一听到这个事,马上接话说,我们林区应该有,而且概率挺大的。”李芝书说。

一个监控视频为他的直觉提供了佐证。不久前,在相邻的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科考监控偶然拍到一只穿山甲路过。然而对于严谨的调查而言,找到其洞穴很关键。

当月,茂名市林业局主动联系广东省林科院,并联合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穿山甲研究团队到此调查。

河尾山自然保护区内,最高海拔鹅凰嶂1337.7米,最低海拔黄角坑230米,垂直高差1108米。李芝书记得,在保护区内走到海拔600多米的地方,受邀前来的省林科院科研人员就作出了“这里肯定有穿山甲种群”的判断。

“从经济林场转型生态林场,河尾山已经演变成穿山甲最适宜的栖息地。”李芝书解释说:“穿山甲以白蚁为食,林场以前砍伐的树木如今树头风化,繁殖了大量白蚁,正为穿山甲提供了美味。”

研究人员在调试红外监测相机。受访者供图

研究人员在调试红外监测相机。受访者供图

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研究人员杨锦俊长期从事穿山甲野外考察工作,此次到河尾山考察让他印象深刻。“至今我们在河尾山发现的穿山甲洞穴就有十多个。”杨锦俊说。

由于穿山甲昼伏夜出,白天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只能在穿山甲的活动范围继续通过红外监测相机记录它们的活动情况。7月,杨锦俊一行带了4台红外监测相机来到河尾山,在疑似穿山甲洞穴旁和其他可能出现的地方布设。

研究人员在安装红外监测相机。受访者供图

研究人员在安装红外监测相机。受访者供图

9月底,他们把相机取回分析时,发现9月21日凌晨记录了一只穿山甲返回洞穴的影像。“从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夜幕下一只中华穿山甲在林下窸窸窣窣地行走,很快就进入洞穴。”杨锦俊说:“我们判断这是一只母穿山甲。”

红外监测相机拍摄到的河尾山穿山甲影像。受访者供图

红外监测相机拍摄到的河尾山穿山甲影像。受访者供图

根据这只穿山甲体态,有研究人员进一步作出它可能怀孕了的判断。杨锦俊对此持保守意见:“一只母穿山甲要吃很多白蚁,往往把肚子吃得鼓鼓的,吃饱了就回洞里睡上一两天再出来。所以回洞时它往往撑得很饱。”

穿山甲种群规模的大小,需要按照公里网格布设红外相机,同时根据洞穴多少来判断。尽管目前还未能下定论,杨锦俊认为,从这个点位出现母穿山甲以及众多洞穴判断,河尾山穿山甲公里网格分布应该具有一定规模。

而拍到穿山甲进入洞穴,说明此洞穴为穿山甲的居住洞穴,而非觅食洞穴,这就证明在河尾山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属于“常住人口”,而非“流动人口”。

杨锦俊所在团队通过安装红外监测相机,已经在潮州、东莞、深圳、惠州、河源、韶关等地记录了穿山甲活动影像。“河尾山拍摄到穿山甲归洞的记录,是在粤西地区的首次。”杨锦俊说。

河尾山一带的群山。柯大 摄

河尾山一带的群山。柯大 摄

未标题-1.jpg

意外发现

“紫纹兜兰遍山分布”

此次考察穿山甲研究团队还有意外收获,在自然保护区海拔700多米山腰的丛林中发现了紫纹兜兰。

“9月下旬走样线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些奇怪的兰花,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了下来。回去一查,竟是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紫纹兜兰。”杨锦俊说。

拍摄紫纹兜兰。

拍摄紫纹兜兰。

据载,紫纹兜兰通常生长在海拔700以下的林下腐殖质丰富多石之地。它是我国兜兰属里唯一一个生长在酸性土壤里的物种。在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广东南部、香港、广西南部、海南、云南东南部。

紫纹兜兰曾被认为全球仅剩不到2500株,被誉为“植物大熊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紫纹兜兰评级为濒危。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二批)》(讨论稿)名单中,紫纹兜兰入列国家Ⅰ级濒危重点保护物种。

杨锦俊用“震惊”一词形容在河尾山看到的紫纹兜兰。“我们去的那个地方基本上隔着五六米,有的甚至在一平方米的范围都开出四五朵花,漂亮极了。”杨锦俊说。

这株紫纹兜兰生长在海拔772.8米。柯大 摄

这株紫纹兜兰生长在海拔772.8米。柯大 摄

“在我们这,紫纹兜兰可以说是遍山有分布。兰科类植物品种在我们林区基本都齐全。”从小就在河尾山长大的李芝书说:“小时候经常上山玩耍,我们管它叫‘八公背水桶’。开花特别漂亮。”

紫纹兜兰的发现,填补了茂名市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一项空白。对于杨锦俊而言,他们要研究什么样的环境适合穿山甲栖息,而紫纹兜兰的出现,也丰富了他们的研究内容。

据悉,茂名市林业局和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正在联合相关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加强保护措施、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加强对紫纹兜兰的保护。

在河尾山自然保护区的这次科考,野外红外监测相机还拍摄到豹猫、黄腹鼬、野猪等,再次印证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资料显示,河尾山自然保护区内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达90%,森林覆盖率达到96%,野生维管植物达302科567属97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珍稀濒危植物10种;拥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3目45科8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2种;另有昆虫13目55科177属203种。

未标题-1.jpg

生态变化

曾经伐木工今为护林员

在清晨的薄雾之中,护林员开始巡山。河尾山自然保护区划分成4个林区,每个区域由2至4名护林员轮班巡逻。

护林员在巡护。

护林员在巡护。

2007年,经茂名市政府批准,茂名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总面积2309.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国家和广东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水源涵养林,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958年,河尾山国营林场成立。与全国各地不少国有林场一样,河尾山林场也经历了砍树卖木发工资的年代。如今的30多名干部职工,不少都是当年的伐木工人。

“以前林场职工的主要工作就是上山砍树,改革后林场职工主要是封山和育林。”李芝书说。2013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后,河尾山再也没有砍过树,森林逐步恢复。

河尾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郁郁葱葱。柯大 摄

河尾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郁郁葱葱。柯大 摄

“经过这些年的封育和保护,河尾山的动植物多样性基本上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李芝书说:“目之所及皆为林海。林相和水土保持等各方面都恢复了。”

保护区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根据《茂名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 年)》,未来还将根据保护功能的要求,对保护区功能分区作进一步优化。将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两个功能区。核心保护区域包括现在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以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为目的。而一般保护区域范围严格控制在实验区内,开展资源保护、科学实验、宣传教育、教学实习、林下经济和养蜂等活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区外的鹅凰嶂山脉,650米海拨处半山腰占地5亩多的平原山谷,一直吸引着露营爱好者到此体验。如今这里顺势开发生态旅游,建设鹅凰小镇景区。

今年国庆假期,鹅凰小镇酒店试业运营。“从1至6日,我们32间客房天天都住满。”鹅凰小镇景区负责人廖见强认为,许多游客正是慕名这里良好的生态而来。

“目前我们请了十多名当地居民参与酒店服务工作。而在园林建设、旅游运营过程中,还将有更多当地居民吃上‘生态饭’。”廖见强说。

未标题-1.jpg

纵深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茂名“画卷”

近日,茂名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监测相机记录到了中华穿山甲野外活动影像,引起广泛关注。人们联想到近年来珍贵野生动植物接连现身茂名的消息,感叹生态环境向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曾经,看见白鹭在水东湾红树林翩翩起舞,人们就兴奋不已。如今,除了电白沿海红树林,在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以及高州、茂南、电白等地的水田、湖沼和河滩,白鹭纷飞已是常态。

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寻找更多茂名“新常客”。

去年4月,一名叫虹的观鸟摄影爱好者在露天矿生态公园附近拍到黄胸鹀。黄胸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为“极危”物种,在世界上存活很少。

同月,观鸟人柯大在露天矿生态公园附近拍摄到10余只中华攀雀。这是中华攀雀首次在茂名出现。

今年4月,茂名市博贺湾的一处滩涂被发现5只世界濒危物种黄嘴白鹭。同样在这片滩涂,柯大连续四年记录到了珍稀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的身影。黄嘴白鹭和黑脸琵鹭同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其数量的增长与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博贺湾一带还随处可见灰尾漂鹬、翻石鹬、环颈鸻、红颈滨鹬等多种鸻鹬类。

不同种类的野生鸟类活跃在茂名大地,成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的见证。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茂名市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夯实生态本底。目前,茂名森林面积63.7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164.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81%,主城区绿化覆盖率44.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17平方米。

据2020年末的调查统计和整理,茂名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120多科,1400余种。共记录昆虫种类超过1500种,野生脊椎动物467种,其中哺乳动物7目20科56种,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5种;鸟类16目48科284种,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3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41种;爬行动物3目16科59种,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两栖动物2目8科26种,含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种;鱼纲4目15科43种。

据统计,茂名成立的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主的各类自然保护地86个,其中自然保护区38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3个。对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动植物物种,茂名建立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地,如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动植物;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鳄蜥及其栖息地;电白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是红树林湿地及沿海滩涂。

未标题-1.jpg

小档案

穿山甲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动物。全球共有8种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等地。分布在我国的穿山甲共有三种,其中中华穿山甲是种群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

穿山甲以白蚁为主食,是白蚁的天敌。一只体重3公斤的穿山甲就可以保护17平方公里的森林不遭白蚁的侵害,承担着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的重大责任。

2020年6月,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紫纹兜兰

紫纹兜兰又名香港拖鞋兰、香港兜兰,兰科兜兰属,多年生草本。通常生于海拔700以下的林下腐殖质丰富多石之地或溪谷旁苔藓砾石丛生之地或岩石上。花期10月左右。

紫纹兜兰的模式产地为香港,1837年被命名。它是我国兜兰属里唯一一个生长在酸性土壤里的物种,其它兜兰都生长在石灰岩碱性土壤里,且是兜兰属里分布海拔最低的物种。

在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广东南部、香港、广西南部、海南、云南东南部。

紫纹兜兰是国家Ⅰ级濒危重点保护物种。


【统筹】刘俊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刘栋铭

【通讯员】黄文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