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处处彰显文化底蕴……

中山火炬发布
+ 订阅

承嬗离合,薪火相传。东镇浑厚凝重,火炬熠熠生辉。美丽的神话传说,淳朴的民俗风情,碧瓦朱檐的建筑群落,哀婉动人的民歌小调,给这方土地涂上了浓厚的岭南色彩。回顾往昔,勾起我们浓郁的乡情;展望未来,我们在文化自信中奋勇前行。“民风里的火炬”本期推出第11辑:这个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处处彰显文化底蕴……

火炬区濠头村

位于中山市城区东郊

背靠五马峰山

建村几乎与香山县同龄

是本土历史悠久的大村落

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渊源

人才辈出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

民俗文化与乡土风情

处处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濠头村旧称蚝(蠔)溪村、濠头乡,相传南宋绍定年间(128——1233年),浙江籍郑谷彝、郑谷纯兄弟乘船从长洲乡沿石岐海至东濠沙入濠头涌。当时,海风剧烈,将郑氏兄弟所乘之船推向五马峰山下的港湾。郑氏兄弟连忙抛锚下舟避风浪,却只见五马峰下有一溪流,溪中盛产蚝,问及当地的一位长者:“此为何溪涧?”长者答道:“此为蚝溪。”兄弟俩沿溪而上,行至一山腰,此处地势甚是壮观,为五马峰之山腰,眼前平畴铺展,一见无际,山上草木茂盛,鸟声和鸣。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兄弟俩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居于五马峰下,成为蚝(蟑)溪村郑氏开村始祖(被后人并称为綸絅祖)。后将疍家井、赤坭企两村合井,易名为濠头,即今之濠头村。

据壁刻《入广始祖世纪图》记载:濠头郑氏源自浙江浦江,当时郑氏族人团结一致,重情重义,有“义门郑”美誉,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称“江南第一家”。后因一场大火,“义门郑”不得已分居而住,后世族人迁徙各地。濠头郑氏族人郑富强说,根据义门郑家谱记载,从始祖到濠头开族以来,濠头郑氏先后一共有900多人封官。此外,根据香山历史的资料显示,史上从张家边走出的进士、知县以上官员共有37人,其中32人就是濠头的郑氏后代。 

濠头村乃中山市较大的村落之一,建村约有800多年。建于清末民初的骑楼以及含有西式建筑风格的民居比比皆是。旧时,村中建有农贸集市,称濠头墟,今濠头车站至涌口正街路段,昔日商业繁华堪比石岐地区,商贸繁荣,远近闻名。

村里有条街,名为濠头正街,在这条几百米长的正街上,曾有三家药材铺、两间茶楼,还有很多间杂货铺,至于长生店、布店、缸瓦店更是不计其数。而今依然能在这条街上找到传统的缸瓦店、长生店、杂货店。

濠头村还有两座年代久远的小桥,沿着濠头正街、涌口正街、涌口下街一直往濠二村走,就能看到鹤仙桥。过去,由于村民家门口就是河涌,出门劳作、购物均要撑船过河,非常不便,因此河涌对岸人家“森武元”出资建造了这座桥,连接着河涌两岸的百姓人家,以方便出行。沿着涌口下街往村外走,青云桥便呈现在眼前。据桥头碑文记载,桥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是东西走向的三孔石桥。经过百年风雨,桥身上约80公分高的铁护栏坚固依旧,其中一个护栏上所刻“谢钜昌店”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村后山上风景秀丽,树木茂密,鸟语花香、滴翠披绿,山下河水清清,货船穿梭,形成独特的“濠头八景”。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当地环境的变化,现在濠头村内只能看到寥寥几个景色。

濠头八景

虾泉试茗

谷口听莺

山斋步月

鹅峰闻笛

香林避暑

涌桥夜泊

青云晚眺

文阁观潮

濠头村除了石板桥、石板街、骑楼建筑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外,还有探花牌坊、郑氏大宗祠、谷口牌坊、山斋拱门、北极殿、汉忠武侯庙等古建筑。虽然这些古建筑历经重修、重建,依然可以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山火炬融媒体中心

采编:葛戈

编辑:田茂林

美编:高一瑞

责编:赵攀峰

执行总编辑:胡红江

总编辑:宋文君

编审:李慧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