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指南】遇到这种小虫子,切记不要用手拍!

惠州中心人民医院
+ 订阅

近日

话题#隐翅虫#登上微博热搜

有网友发帖分享了

自己国庆期间的亲身经历——

该网友称,

自己在凌晨关灯玩手机时,

手机屏幕的光亮吸引了

小虫子在自己脸上爬动,

开灯后,

她发现是一只黑红相间的虫子,

当时只是用手轻轻把虫子抚走,

结果没想到随后几天,

她的眼下就开始红肿疼痛,

就医后确诊为隐翅虫皮炎。

热搜话题下,

不少网友都表示被隐翅虫叮咬过,

从大家晒出的照片可以看出,

接触过隐翅虫后,

皮肤上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并且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消除。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隐翅虫虽然在南方较多,

但是北方的城市也会出现↓

隐翅虫到底是什么?

隐翅虫又名影子虫、青腰虫,是一种带有强酸性毒液、黄黑相间的小虫子,每年的六月至九月份,会大规模地出现,如果在野外被它叮咬,身上就会出现红肿,还会出现脓点溃疡。

夏秋季雨后是隐翅虫活跃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潮湿的草地。隐翅虫有趋光性,夜间会向灯光处飞行。

隐翅虫对人体有危害吗?

隐翅虫虫体各段均含毒素,呈强酸性。虫腹末端有肛门,会分泌毒液。如果用手直接拍死隐翅虫,皮肤一旦粘上,就会出现条索状、点状水肿性红斑,或者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甚至灼痛、瘙痒等症状。

隐翅虫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停留于皮肤上的虫体被拍打或压碎后,其体内的强酸性毒液会导致发病。

隐翅虫皮炎是指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毒液后所致的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为接触毒液数小时到2天后,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或脓疱,可发生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

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还会伴有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隐翅虫不咬人,人们患隐翅虫皮炎是因为皮肤接触到了隐翅虫体内的强酸性毒液。

如何驱赶隐翅虫?

直接接触虫体体液是引起隐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径。所以,如果有隐翅虫落在皮肤上,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轻轻吹掉或用其他物品将虫子拿掉。若手已接触隐翅虫,立即用肥皂水反复清洗。

夏季需要夜间作业的单位,安装纱门、纱窗,阻止夜间活动的昆虫(包括隐翅虫)飞入室内,减少人体接触隐翅虫的机会。

隐翅虫皮炎怎样处理是正确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慧忠介绍,隐翅虫是一种在夏季常见的昆虫,其特点是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有灯光尤其是有日光灯的地方成群飞行。

据介绍,当隐翅虫飞到人身上时,一般不会直接叮咬皮肤,但如果拍打虫体破裂,其酸性体液会对皮肤造成伤害,患者一般会感到皮肤的瘙痒、灼热、刺痛感,之后会引起刺激性的症状,包括皮肤红斑或轻度的肿胀,严重者会出现皮肤糜烂、渗液。

“所以,如果碰到隐翅虫,千万不要直接拍死,而是应该尽快将它弹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吹走它”,李慧忠提醒大家,到户外时要做好皮肤防护,尽量避免前往草丛、稻田、菜园等处,如果遇到隐翅虫,也千万不要拍打。

而在相对靠近郊区的区域,隐翅虫会出没在居民居住的地方,大家睡觉时要关闭室内灯光、关好纱门纱窗、挂好蚊帐,避免虫子进入起居环境。

如果被隐翅虫的毒素损伤了皮肤,李慧忠介绍,可立即使用碱性的肥皂水清洗皮肤,为了加快皮肤愈合、防止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科普中国、齐鲁晚报、人民日报、潇湘晨报、红网、南方都市报

就医须知

尊敬的市民朋友:

为保障就医安全,降低新冠肺炎传播风险,前来我院就医请您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1.先预约后诊疗。看病前请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官网或电话(2288198、2288199)预约后再就医。

2.分时段就医。为减少人群聚集,我院推行分时段就医,请您在预约时间前20分钟到对应的候诊或检查区前台报到。

3.做好个人防护。进入院区前须佩戴口罩、配合测体温,并出示粤康码、行程卡、预约挂号记录。

4.陪同人员最多1人。

5.病人、陪同人员、接种疫苗和体检客户进入院区均要出示健康码及行程卡。

6.行程卡显示14天内曾离开过广东省,需提供返回惠州后的核酸检测报告。

7.预约挂号或检查前患者和陪人均要扫描相应二维码获取就医健康申报卡或电子陪护证,就诊时出示给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或接诊医生查看。

8.请携带病历就诊,并妥善保管。

咨询热线:

0752-2288536, 2288538

感谢您的支持配合,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

主编:曾   宁

编辑:钟一夫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