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年祖传手艺重现,装泥鱼“非遗”为何那么受欢迎?

南方+ 记者

滩涂上激烈竞技,20分钟巧手“变”鱼笼,难得一见的装泥鱼现场在珠海重现。10月16日,在珠海市斗门区第六届民俗文化展暨第八届装泥鱼比赛·织鱼笼比赛现场,12名五山中心小学学生、12名乾务当地村民通过比赛方式,让这一有着24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重现展示它的精彩瞬间。

装泥鱼比赛·织鱼笼比赛现场。

装泥鱼比赛·织鱼笼比赛现场。

13点40左右,“装泥鱼”比赛正式开始。按照比赛规则,参赛选手在规定的一个小时里捕捉泥鱼,以收获数量的多少排列名次。

此时,潮水已经退去,数百平方的滩涂显露出来,湿润的泥浆中隐约可见一条条泥鱼显露出的行迹,此时正是“装泥鱼”的最佳时刻。

洗掉泥浆,打开笼尾将泥鱼倒入腰间的鱼篓。 

洗掉泥浆,打开笼尾将泥鱼倒入腰间的鱼篓。 

12名选手迅速穿上蚝袜,扛起泥板,手提鱼笼、鱼篓奔向滩涂。他们把鱼笼挂在泥板前的扶手上,左脚踩着泥板,右脚用力后蹬,泥板像雪橇般划向远处……

“装泥鱼”时,人们把鱼笼挂在泥板前的扶手上,左脚踩着泥板,右脚用力后蹬,泥板像雪橇般划向远处…… 

“准确找出泥鱼洞是关键。”经验丰富的“装泥鱼”高手不时弯下腰,眼明手快地把鱼笼放在观察好的泥洞口,然后将笼尾折起,用泥压上,等泥鱼“自投罗网”。收笼时,他们按原路收回自己放的鱼笼,洗掉泥浆,打开笼尾将泥鱼倒入腰间的鱼篓。

经过一番比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力压众人,选手吴学明捕获的泥鱼最多,获得第一名。

“装泥鱼”,先要有鱼笼。此次织鱼笼比赛对时间和成品均有明确的要求:编织鱼笼的技法一律采用传统的六角编织法,疏密均匀,一个鱼笼长18-20厘米,直径7-8厘米,比赛时间为30分钟。

在赛选手20分钟巧手。

在赛选手20分钟巧手。

使用六角编织法巧手织鱼笼。 

学生组的12名学生都来自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别看他们年纪小,但编鱼笼的技术丝毫不含糊,一根根竹篾在学生们的巧手下,鱼笼便逐渐成型。不到26分钟,11号小选手陈静文就率先完成鱼笼的编织,获得学生组的一等奖。

来自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的学生痴迷于这项当地“非遗”项目。

来自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的学生痴迷于这项当地“非遗”项目。

而成人组的比赛气氛更加激烈。来自乾务镇虎山村的12名选手,平均年龄近60岁,年龄最大的78岁,编织鱼笼均有几十年的“功力”,他们从开竹篾开始,展示完整的编鱼笼技巧。

开篾、编扎倒刺、编制笼身、封口,一气呵成。其中,最有看头的要数开篾环节。

只见竹片在他们手中上下飞舞,小刀东一划拉西一划拉,就像变魔术一样,青绿的竹片“幻化成”五毫米宽、一毫米厚的细竹丝,令人大开眼界。

经过激烈的竞逐,最终3号选手黄炳富仅用21分30秒就编完了鱼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力压众人,获得第一名。

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遗的魅力“爆棚”,吸引了CCTV-10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味道》栏目组的到来。

“珠海斗门是一个非物质文化很丰富的地方,‘装泥鱼’这个习俗最早始于清朝的乾隆年间,非常有历史。”《味道》栏目导演王朝晖说,这个习俗的背后反映的是斗门乾务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拍摄怎么“装泥鱼”,怎么做泥鱼,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从而反映斗门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珠海的文化。

【记者】林郁鸿

【摄影】关铭荣



编辑 蔡如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