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之道:来自草原的企业样本

南方周末
+ 订阅

全文共3834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5%。而在畜牧业中,61%的碳排放来自养牛。百年来,人类对提升产奶量的急切追求,对生物多样性也带来负面影响,让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能够帮助中国乳品行业实现全面振兴,释放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

文 | 李沁也

“拔草喂牛”的人“种草”,这在乌兰布和的牧民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乌兰布和”蒙语意为“红色的公牛”,乌兰布和沙漠也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报告,乌海市的荒漠化、沙化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高达80.12%。

当来自蒙古高原的风朝着乌兰布和席卷而来时,这头“公牛”或它庇护的人类似乎都毫无招架之力。

可当自然与人相伴相生时,一切又颇显微妙。

2009年,蒙牛旗下中国圣牧与乌兰布和互相选择,在沙漠走廊咽喉地带种植9700多万棵沙生树,将200多平方公里沙漠变为绿洲,将22万亩沙漠改造成饲草良田,在沙漠中建成11座平均面积5万~6万平方米的蓄水池。

蒙牛集团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期间发布的《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生物多样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通过涵养水源,实现年降雨增量91.7毫米;通过防风治沙,平均风力下降1.5级;通过建造146.67平方公里的牧场,绿化了53平方公里的土地。”

▲ 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生物多样性报告

一份来自草原又回到草原的馈赠如期而至,一条防治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路径也清晰显现。

1

候鸟的坠落

2020年9月,美国新墨西哥州生物学家发现近期州内大量候鸟离奇死亡,迁徙途中突然从空中坠落。

无独有偶,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科罗拉多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等地。当人们发现燕子和蓝知更鸟飞着飞着“从天上掉下来”的时候,不由得惊呼,“它们怎么了?”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和白沙导弹靶场的生物学家在对死亡候鸟的尸体进行解剖时发现,这些候鸟的脂肪储备已然耗尽,胃以及肠道内没有食物,“它们很可能是饿死的”,生物学家说道。

至于其中原因则涉及多个方面,自然灾害、气候变化都有可能为候鸟迁徙布置一道又一道鬼门关。

无论是气温还是灾害原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多样性正在发生着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水鸟在迁徙过程中因海平面上升导致湿地家园被淹,到因气候原因造成的珊瑚白化现象,世界气象组织特别报告指出,全球99%的珊瑚礁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前消失,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候鸟的离奇死亡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的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复杂的生态变化过程。

说起来复杂到令人厌烦,也让诸多“看客”不免发出“与我何干”的声音。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多样性这个词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于新闻里。

这究竟有何等的重要?

无数个无法挽回的案例,不断在我们的耳边敲响警钟。二十世纪末,贵州赤水河就曾因过度捕捞让枕水而居的居民遭遇生存危机,鱼越捕越少,人越来越焦虑,当发现不对劲的时候,长江流域的窘迫已然藏不住了。

自此,人们亲眼见证了中华白暨豚的功能性灭绝。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就曾亲身经历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由盛转衰、长江白暨豚从有到无的时代,他感慨地说过,“白暨豚的食物是鱼,鱼少了,它的食物也少了,再加上过度捕捞,已经晚了。”

“我们已经亲眼见证太多动物伙伴从我们身边彻底消失了,”曾在乌兰布和沙漠植树造林的资深环保志愿者邓夺表示,“立给灭绝物种的墓碑越来越多了。”

2020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物种灭绝的速度比预期要快上百倍千倍。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引起连锁反应,使其他物种也容易遭受同样的命运。

这意味着这样的物种破坏并非一个物种的离去,而是意味着一整个系统崩塌的可能,如此道理似乎“放诸四海皆准”,而那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的民谣,将被亲手打破。

“灭绝只会滋生灭绝”,邓夺感叹,“人们不得不开始着急了”。

2

反哺的行动

有人着急,但也有一批人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先行动起来。

他们往往是离生物最近的人,甚至是赖以生存。而这群人或组织中,便有奶制品行业代表企业之一——蒙牛。

“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5%。而在畜牧业中,61%的碳排放来自养牛。”作为唯一受邀中国企业代表,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在COP15高级别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中表示,“百年来,人类对提升产奶量的急切追求,对生物多样性也带来负面影响,让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 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作为唯一受邀中国企业代表参加COP15高级别会议·部长级全体会议闭幕式

人养牛,牛吃草,草是源头。蒙牛生产的简单逻辑中,牛和草都是大自然中最为根本的生物单元。

“对于蒙牛这样根植于自然的乳品企业,奶源是决定我们乳制品质量的根本因素。只有好的自然环境才能孕育好的奶源。”蒙牛集团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蒙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蒙牛长期接受着来自自然和土壤的馈赠,也必然深知优质生态环境对优质奶源的重要性。蒙牛方面介绍,“22年来,蒙牛坚持利用自然馈赠,用实际行动反哺自然,守护生物多样性”。

但保护生物多样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环保一直是一个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的领域,”邓夺表示,“即便是在生态保育方面有所贡献的SEE生态协会,也经历了近十年的摸索,才形成较为成熟的荒漠化治理模式。”

75亿,正是蒙牛在乌兰布和生态治理中投入的成本。而前文所列举的成就,也是在历经十余年的摸索后,才找到一条路径。

行动对应的是成效,作为全球首创的沙草全程有机循环产业链方案,大规模地开发出“防风固沙、种草养牛、牛粪还田”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作为优秀案例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企业碳中和路径图》。

除此之外,蒙牛还通过有机种植和有机养殖,打造“有机循环”的沙草产业。

据蒙牛方面介绍,在贫瘠的土地和盐碱危害严重的土地上,种植沙打旺、毛苕子、草木樨、箭筈豌豆、红豆草等豆科作物作为绿肥,改良盐碱化土壤。在改良的土壤上种植“牛食三件宝”紫花苜蓿、玉米和油葵,作为奶牛的饲料,让奶牛吃上“有机饭”。

而牛粪也会被收集起来制成有机肥料,反过来用于提升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性能,使种植养殖全程处于有机循环的链条之中。

报告数据显示,蒙牛圣牧有机牧场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优质有机肥料,总体积达60 万立方米。按照1厘米厚度铺于沙漠上,可覆盖近10000公顷的土地。

而大自然也不会辜负每一位热爱并认真付出的“朋友”。

蒙牛所采取的绿色行动收获一系列来自大自然的反馈: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其主动修建蓄水库,引黄河水入乌兰布和沙漠,降低企业成本428.85万元;有机牧场和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中和温室气体排放,CO2减排量相当于创造21666.56万元效益;奶牛粪便堆肥还田,保障全链有机生产,减少废弃物污染机会,相当于为企业减少48000万元成本。

▲ 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圣牧有机牧场

不止如此,圣牧沙漠绿洲牧场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并起到宣教带动作用,提升社会福祉,推动有机农业和沙漠产业整体发展,为社会创造169696.35 万元效益;为当地财政纳税近1.3亿元,带动3万多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乳制品行业是一个与自然生态密切相关的行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予自然 共绽放”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蒙牛集团在奶源地生态保育养护、绿色生产、碳中和、可持续种植养殖、促进生物多样性共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3

永续的未来

“蒙牛坚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能够帮助中国乳品行业实现全面振兴,释放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卢敏放表示。

在这句话的背后,是蒙牛多年来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带来的勇气。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探索相对深度的生态发展模式之外,还坚持更具广度的绿色发展。

蒙牛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近年来我们持续打造‘责任供应链’,推动全产业链特别是碳排放量较大的上游养殖业减碳,从资金、养殖技术、数字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支持全国合作牧场绿色转型。”

乳业拥有食品行业中最长的产业链,而且畜牧、加工、物流等环节的减碳压力重大。为此,蒙牛建立起“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管理体系,并面向牧场、工厂全面开展碳排查、碳减排和碳补偿等工作,积极探索全产业链的碳中和路径。

这样的行动收获了颇高的肯定:2021年蒙牛蝉联了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在2000家参评企业中排名前30,是唯一入选的食品企业。此外还入选了国资委“央企ESG·先锋50指数”第二名……

报告数据披露,2020年,牧场监督性合规率达100%。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蒙牛已建成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2020年竣工的武汉生产基地,更是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打造生态化、森林式的乳品标杆工厂。蒙牛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夏天,园区清洁、优美的环境还吸引了多只白鹭前来嬉戏。

▲ 蒙牛武汉生产基地太阳能发电

虽然目前蒙牛自身取得的成果绝不止如此,但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方面“孤木不成林”,要想谋求持续发展尚需更多联结。

“‘予自然 共绽放’,强调了人类对于自然要‘给予’和‘奉献’。”赵英民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

基于这样的理念,蒙牛旗下品牌贝拉米日前宣布将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蓝色星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活动。

▲ 蒙牛旗下品牌贝拉米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蓝色星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活动

该活动将发挥动植物园、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的环境优势,征集优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基地示范项目,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基地,汇集物种科普知识、研学典型案例,汇总、推广分享成功实践和优秀模式,组织亲子家庭走进当地环境教育基地开展互动活动,加大项目普及化及影响力,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广泛参与。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介绍,“(活动)旨在通过领先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

而这样的行动正是蒙牛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明确提到的承诺8:携手利益相关方强化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此外,报告还提到其他7项承诺: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合作牧场生态系统恢复;所有运营点均得到有效和公平的生态养护;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等各种来源的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农牧业生产力提升;打造可持续乳制品供应链,降低上游生物多样性风险;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减少食物浪费。

蒙牛还在报告中表示,将推进“实施奶源地生态保育养护、践行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推进全产业链迈向碳中和、开展可持续的种植与养殖、促进利益相关方达成生物多样性共识”五大行动。

“我们将携手合作伙伴和广大消费者,打造更高水平的绿色产业链、责任供应链,推动‘负责任的消费’成为全社会共识。”卢敏放希望,“与各国、各地区同仁,探索生态保护与乳业发展的双赢之道。”

(专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