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德才兼备、充满爱心、甘于奉献的骨干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在流溪中学,学校将骨干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
作为流溪中学的一名教师,邝玲玲今年获得了“朱秉钧青年教师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邝玲玲老师的心路历程,看看她如何爱洒学子,乐育时代新人。
设立“朱秉钧青年教师奖”
激励青年教师
作为“朱秉钧青年教师奖”首届获得者,邝玲玲说感到很荣幸,感到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去年12月,知名教育慈善人士徐灼佳邓水容伉俪捐资200万元创建流溪中学教育基金会后,朱秉钧先生的女儿代表父亲捐资10万元,设立青年教师奖教金,奖励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激励青年教师为崇高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我们自己首先要懂得感恩。要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激励过我们的人。”邝玲玲说,获奖后,她代表获奖老师给了朱秉钧先生家人一封信,以表谢意。
“用爱呼唤爱”
尽最大努力关注每一位学生
2007年6月,邝玲玲毕业于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6年,邝玲玲调到流溪中学,她说:“九年的山区中学从教经历给了我很多历练的机会,近五年在城区中学任教又开拓了我的教育教学视野,让我慢慢变得成熟起来。”
每接手一批学生,邝玲玲给自己的要求都是“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爱”。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她认真去备好每一节课,希望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学有所得,同时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以来,邝玲玲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也为他们存在的问题而苦恼。
邝玲玲还深刻记得,有一位女学生无心向学,经常违纪,科任老师和班干部多次向她反映问题。了解了她的情况后,邝玲玲与她进行谈心,进一步了解她的真实想法。原来这一个女学生是一个留守的孩子,她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家里只有一个老奶奶,也管不了她。她一个人在晚上常常玩电脑游戏,凌晨两三点睡觉已成习惯。长时间关爱的缺乏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她也没有目标,对未来不抱什么希望。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邝玲玲积极和她的父母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她的爸爸最后决定回家陪伴她,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邝玲玲在学校特别关心她,看到她有了一点进步便大加表扬和鼓励。她在校表现慢慢就好转了。中考的时候,她考上了本校高中部。在毕业纪念册上她半开玩笑地写道:“等我出来工作后,每个暑假记得留给我至少一周的时间,我要与你环游世界!”
邝玲玲跟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其实只要用心对待学生,学生都能感受得到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用爱呼唤爱”。
一路成长
将青春热血献给流溪学子
在流溪中学的五年,邝玲玲感慨在学校里遇到一批好领导、好同事。五年来,她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和发展。
五年前,邝玲玲调到流溪中学。“当时校长跟我说,要把过去所获得的荣誉都抹掉,现在从零开始。”如今五年过去了,邝玲玲已成为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特约教研员、从化区首届教育系统教学能手。她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区比赛获奖共32项,并主持广州市教研院课题1项(在研),参与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在研),参与从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均以“优秀”结题)。
“今年六月,我到流溪中学后所带的第一届学生高中毕业了,当他们告诉我考了还不错的高考成绩,当他们告诉我被哪一所大学录取时,我的心情就像是当年自己被大学录取了一样。我想,为师的幸福莫过于此,你静待花开,学生学有所成了吧!”邝玲玲说。
在她眼中,自己的进步离不开学校的指导。这些年来,流溪中学容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校园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学校在“五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当然,学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师,也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流溪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邝玲玲说,首先要有提升自己的迫切愿望。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多交流,多向优秀教师取经。“有句话叫‘独行速,众行远’,教育事业是教育者共同的事业,我们不可能单打独斗。所以未来,我希望和大家一起研讨教育教学,加强学习与交流,共同进步,一起来做理想的教育,为流溪中学和从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邝玲玲坚定地说。
教育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永恒事业,教育人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人生。邝玲玲把“在梦想中追求自由,在生活中找寻诗意”作为座右铭鞭策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潜心育人,不懈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梦!
文字:黄利谊 通讯员梁家璇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利文婷
初审:王瑞君
审核:邓展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