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于布病临床表现多样,而且无特异性,因此容易引起误诊误治。患者可能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睾丸炎、肝炎、风湿热等各种疾病。有报道,急性布鲁氏菌病误诊率接近三分之一,而慢性布鲁氏菌病误诊率接近四分之一。
别担心,下面让我们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布病的那些事儿。
发病机制
布氏杆菌跟其他常见的细菌不一样,是“三无人员”,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布氏杆菌比其他细菌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一般细菌会被人体的免疫细胞攻击、消灭,而布氏杆菌能躲到人体自身的细胞内,从而躲避免疫细胞攻击,导致持续的感染。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布鲁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动物食品,即羊、牛和猪等,其他动物如犬、麋鹿、骆驼、马等也可成为传染源。患者的血液及组织器官也是潜在的传染源,该病亦可通过与病畜密切接触传播。病畜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环境后,细菌也可经消化道、体表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播至人。而在城市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食用病畜的乳制品或肉制品。人与人间水平传播罕见。
发病人群
人群对布鲁杆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多见。与家畜接触频繁的职业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农民、牧民、屠夫、兽医等。实验室人员培养布鲁杆菌时防护措施不当也容易感染。故给动物接生或接触过程中需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做好动物预防接种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因饮用生奶患病的比例有所上升,另外,从事布病研究的专业人员在实验室接触实验动物时应注意做好防护避免接触感染和气溶胶感染。
临床表现
发热、多汗、乏力、
骨关节和肌肉酸痛、神经痛等
是布病的常见症状
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
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
多汗是布病患者主要症状之一
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
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
由于乏力症状在布病的表现比较突出,因此有群众也叫他为群众称它为“蔫巴病、懒汉病”
2018年,我国发布了新的布病诊断标准,布病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隐性感染
治疗
临床上对于布氏杆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方案以及疗程均很有讲究。一种抗生素是不行的,往往需要两到三种;一两周的疗程是不行的,起码需要6周,甚至数月之长。因此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只有该病保持足够重视,才能更好地防病、治病。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感染二科 谭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