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中国生态红线制度值得全球学习

南方+ 记者

10月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下称“COP15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结束。为期5天的会议里,与会各国取得了发布《昆明宣言》等丰硕成果,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外国专家:中国生态红线制度值得全球学习

在欧洲环保协会首席驻华代表龙迪看来,在COP15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布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龙迪虽然是荷兰人,但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他对中国划定生态红线、实行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大加赞赏,“中国的一些探索对全世界都很有借鉴意义。”龙迪说。

作为一名欧洲人,龙迪高度关注COP15大会上中国与欧盟达成的“绿色贸易”共识。“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木材、大豆、牛肉、棕榈油等产品时,往往会毁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虽然这些行为在其他国家发生,但‘绿色贸易’可以让我们从消费国、消费者的角度,以‘不买毁林产品’的态度引导供应商,以促进可持续产品的生产。”龙迪说。

龙迪介绍,其供职的机构欧洲环保协会常年与中国司法系统保持联系与交流,在他看来,近年来,中国成立了超过1000个专门化的环境法庭,数千个专门化的环境法官,即使放眼全球,这也是独树一帜的。“有专业化的环境司法人才队伍,对于处理相对小众的环境案件有很大帮助。”龙迪说。

同时,龙迪认为,中国近年来的诸多实践,对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借鉴意义。比如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之后,流域内渔业资源的恢复已收获肉眼可见的成效;而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他认为最值得借鉴的做法之一。

龙迪认为,生态红线制度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其划定方式。他认为,生态红线的划定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供水、娱乐、防灾、防涝、固沙等生态服务价值。

谈到生态保护的价值,龙迪认为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很多服务,一旦被破坏,我们还需要花钱重建,而且重建的效果不如自然生态好。”他说。

【记者/视频】邵一弘 发自云南昆明

【剪辑】王俊涛 罗雅丽(实习生)

编辑 张茵
校对 冯志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