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学校如何越办越好?教育名家吴颖民为东莞教师传经送宝

教育莞家
+ 订阅

讲座现场。

“学校要想办得越来越好,有诸如生源、场地、设备等多个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学校的第一工程,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10月15日上午,东莞市第十五期“教育名家大讲堂”开讲,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号报告厅里迎来了一位教育“大咖”,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与东莞教师们畅谈学校办学与教师发展的理念。

学校如何越办越好?教育名家吴颖民为东莞教师传经送宝

△点击视频看吴颖民评东莞教育

吴颖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山长书院院长,广州市天河区教育顾问、广州中学首任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总督学、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等职务。吴颖民对中学教育和管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校长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深入研究,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编并参与编写基础教育教学参考书和理论读物数十种。

10月15日上午,吴颖民受邀来到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为来自全市的200余名校长与骨干教师带来了以“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第一工程’”为题的“教育名家大讲堂”专题讲座。该讲座由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甘雨做主持与总结。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甘雨。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甘雨。

专题讲座在欢愉的气氛中开讲,年过古稀的吴颖民中气十足,他通过自己亲历和观察的教育故事与教育管理方式,从“全面学校的育人功能”“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策略”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激励老师积极发展自我。

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

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很熟悉,但对于在职教师的成长和培养,我们是不熟悉且容易忽视的。”“从大学毕业加入到教师队列工作到退休,在岗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教师‘新手’重在基本功,可以邀请资历深、师德高、教学优的老教师当‘师傅’,当新教师的带头人。”“教师要始终处于研究的状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两个小时的讲座上,吴颖民金句频出,干货满满,让与会教师们如获至宝,纷纷拿起纸笔,记录学习。

讲座现场。

吴颖民直言,学校的第一功能是人才培养,而培养的人才,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更不会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因此,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众多工程(质量工程、特色工程、体质健康工程、信息化工程、课程建设工程、队伍建设工程等)中的“第一工程”,也是最重要、最基础、最优先、最持久的工程。在讲座现场,吴颖民以“北京十一学校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设计的速赢项目”和“广州中学关于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为例,讲述了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讲座现场。

吴颖民认为,教师的成长阶段可以分为“四手”,分别为“新手”“熟手”“能手”“巧手”。在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突破的节点,做好长期的规划,对教师的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9项基本策略。提出要把好教师入口关,抓好师德建设,做好新入职教师的基本功培训,重视教师成长规划。要强化“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职业状态,引导教师凝炼教学思想,分享教育教学智慧,营造“温暖的家”学校文化氛围。此外,在顶层设计上,他还建议要构建多领域、多维度的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发展与教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搭建平台,邀请教育名家从自身经历出发,阐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高质量的分享让与会的校长和骨干教师们受益匪浅。来自东莞市第一中学的校长熊盛才说:“吴校长是我们教育行业的大咖,听了吴校长的讲座后获益良多,为今后学校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工程’,这也是我们正在践行的”。

【撰文】何绮莹 王慧

【图片/视频】何绮莹







编辑 张仕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