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重构汽车产业链,短板怎么破?

南方+ 记者

“缺芯”影响仍在持续,广汽埃安新能源副总经理席忠民注意到,原来不起眼的供应商如芯片厂商,已经直接走在台前与汽车厂商合作。不仅如此,甚至动力电池的一些原材料厂商也会来和汽车厂商寻求直接合作,原来串行的供应链或将变成并行的供应链体系。

这是汽车供应链体系变化的一个缩影。从芯片、传感器等硬件,到高精地图、云控平台、AI算法等软件,都成了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技术壁垒尚未形成,技术路线有多种选择,但都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这些颇具活力的新兴企业,如同“鲶鱼”般激活了传统汽车产业。

 机遇 

新兴供应商引领核心技术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梳理汽车发展路径得出一个判断,每一次汽车技术的重要突破,都是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密切配合的结果。一般而言,整车企业在技术集成上功不可没,但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却大多出自零部件公司,如汽油喷射、涡轮增压、防抱死刹车、安全气囊、子午线轮胎,等等。

但在燃油车时代,政府与企业更加关注的是汽车厂商,对零部件的研发关注度不足。这就导致汽车产业规模上去了,却留下了一个技术空心化的“心病”至今也没能翻身。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没有国外成熟技术可供借鉴、成熟部件可供选购的情况下,主要企业对研发和零部件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电池、电机、充电桩等零部件领域很快成长出一批专业化公司。”陈清泰说。

这是一场全新的机遇。“到2023年,所有重要的部件新技术都将会在中国产生,中国的零部件产业也已领先于欧美。”席忠民乐观地看待这种变化。他说,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软件目前中国已经能做到领先,碳化硅技术也是中国投入最多精力。

 挑战 

面临“缺芯少魂”局面

供应链模式的变化,也引发了价值链的变化,软件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基础和竞争力的核心。陈清泰援引相关机构数据,在整车成本系统中,软件将从成本的15%上升到60%。

“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统)一直是中国制造之痛,操作系统是汽车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成为各企业必争的战略要地,面对国际三大操作系统,国内企业也应该志在必得。”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指出。

操作系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目前,车用的操作系统普遍采用的底层内核主要有Android、Linux、QNX三种操作系统,它们各自千秋。国内车用操作系统,如AliOS、斑马、鸿蒙等也已经起步。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在这场混战中,中国企业如何把握先机?陈清泰表示,目前,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在操作系统“归一”的过程中,各家企业都有竞争胜出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我国是智能网联汽车创新最活跃、用户多样化要求最迫切的国家,也是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比较完整的国家。在基础软件涉及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语音识别等相关方面都不落后,这为操作系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操作系统类似,芯片也同样是备受关注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陈清泰称,我国汽车芯片设计起步比较晚,涉及汽车安全的发动机、底盘、车身控制等关键芯片,国产化率只有3%,同时车规级认证标准也不在自己手里,用户对国产芯片的信任度也比较低。

但发展自主芯片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我国拥有规模最大、创新活跃度最强的智能汽车市场,国内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的产品智能化的升级速度很快,对芯片迭代进步的要求也很高,全球主要芯片公司的芯片,首先装车上市的车型也几乎都是中国品牌。

一方面,传统芯片供应体系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全球高性能车载计算芯片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固化,“这两个因素为我国新起的车载芯片企业打开了一个在竞争中崛起的机会窗口。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会,闯进全球芯片的供应链。”

 举措 

供应商与汽车厂商联手

要想把层出不穷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汽车生产中,席忠民观察到整个产业链合作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原来的单一零件提供商,如今变成了系统方案的提供商;原来的单一车型合作方式,也逐步成为平台车型的合作。

作为AI芯片供应商,黑芝麻智能副总裁杨宇欣就非常乐见这种变化,“过去,汽车厂商和Tier 1(一级供应商)打交道,几乎不怎么关心芯片、技术软件等Tier 2;原本价格几美元的芯片,现在已经达到几百美元了。我们与汽车厂商的沟通越来越多,如果汽车厂商要知道自动驾驶如何演进、算力路线、芯片功能等等,都需要直接和Tier2打交道”。

目前,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一批国内芯片公司的迭代速度,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企业的两三倍,同时,芯片企业可以快速响应车企需求,很好地支持国产智能汽车持续快速创新。

这也形成了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在产品差异化的独特之处。中汽创智科技公司CEO李丰军指出,如果汽车厂商都是通过Tier 1集成,几乎所有的车企,都用同一个系统,形成了同质化竞争,而要想形成个性化产品,就必须与Tier 2厂商一起深入研究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

“车用半导体市场相对于消费类和工业类更为封闭,并且开发及验证周期长,需要满足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因此,国内车用半导体一直面临产品不过关、车企不敢用的恶性循环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谢肇煦指出,帮助国产车用半导体破局发展,其基础是国内建立完整的车规级评价检测能力。目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已经联合各大芯片企业发起“提链计划”,推动国内半导体企业进入国内外主流车企供应链。

【记者】郜小平

编辑 邵玉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