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那些“大国重器”与科创人才

南方+ 记者

从香港城市大学陈福荣教授门下一毕业,博士生陈岩就加入学校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合作区”)的福田研究院,担任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关键部件研究项目的项目经理。

“我们之所以选择深圳落地这一科研项目,就是因为对深圳这边的制造业有信心,便于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这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我们的起点。”陈岩说。

聚合香港与深圳科技创新的不同优势,深港科技合作成为合作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平台,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是合作区发展的三大定位。合作区,为香港科技产业及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加速了深港两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进程。

聚集深港两地科创资源优势

由陶瓷纳米颗粒掺杂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的陶瓷墨水,经热处理转变为3D打印的陶瓷前驱体。这种陶瓷材料不仅是软的,而且有弹性,可拉伸至超过3倍的长度。这是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的先进航空材料预应力工程与纳米技术研发项目中的全球首套4D打印陶瓷技术。

“这种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包括5G通讯手机,乃至航空工业和太空探索都可以用到,也有广泛的民用前景,比如我们参加渔业方面的展览会,就有很多人对该材料在水下的应用很感兴趣”,负责该项目的成员之一,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李莹说。

像这样融合香港高校科研优势的先进科研项目,在合作区还有不少。

电子显微镜是应用于基础物理学、纳米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半导体检测及纳米加工及诸多任务业领域的高端科学仪器。“比如半导体芯片上的集成电路,都是纳米量级的维度,只有借助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才能检测”,陈岩介绍,在电子显微镜领域发达国家的技术独占鳌头,希望借助香港城市大学相关团队在这个领域多年耕耘的力量,利用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知识与技术创新交汇的地缘优势,结合深圳的产业基础与应用创新优势,推动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产业国产化,建设全球电子显微学创新高地和高端精密仪器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支撑电子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高速发展。目前,研发的电子显微镜已制作出样机,未来将有望实现量产。

“我们希望把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物质科学的研究成果落地福田研究院,形成‘一系两区、一院两区’的模式。”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表示。

香港高校的科研项目纷纷登陆合作区,不是偶然,而是深港两地科创优势的最佳结合。

香港高水平的大学、国际一流人才队伍、联通全球的创新网络、国际通行的法律制度等优势,恰好弥补深圳在这方面的欠缺;而深圳相对充足的空间、相对低的营商成本、广阔的经济腹地、国际领先的转化能力,恰好能给予香港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在合作区,深港双方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合作规模效应被进一步放大。

截至目前,共有5所香港“世界百强”高校的9个科研项目落地合作区,包括香港大学“基于人工智能的病原诊断与防治”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香港理工大学时空智能与可靠性数据分析理论研究项目等等。

新的香港高校项目正加速落地合作区。2020年,深港共召开近30次视频会议,推动新一批3个香港高校优质科研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些香港高校项目共支持空间近2万平方米,资金约4亿元。

在深港两地优势科创资源的整合下,合作区正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试验设施集群,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彰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国际化特点,加快创建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目前,合作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领域的重大平台枢纽相继落户合作区。高端科研人才加快集聚,科创资源的磁吸效应已经显现。

为香港科创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楼下科研楼上创业”,位于合作区的蓝海湾孵化港,是香港科技大学在深首家独立运营的孵化器。蓝海湾孵化器与香港科大设在楼下的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一起,打通科研到产业的链条。从2016年至今,蓝海湾孵化器已孵化了100多个优秀项目。

入驻孵化器的深圳市优威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公司CEO邱幸是毕业于香港科大微电子与微系统增材制造实验室的博士后,毕业后,他来到合作区开始创业。

“我们主要从事光芯片的封装与制造相关业务。光芯片的用处很广,包括LED芯片、激光芯片、量子芯片等等,都属于大范围的光芯片。我们通过在港科大自研的一种技术,提升光芯片封装与制造的工艺部分,突破现有的短板。”邱幸介绍。

数量足够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片区科技创新特色的体现。合作区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越来越多深港两地的创新创业人才来到合作区逐梦。

毕业于兰州大学的雒小兵从事医药药物检测多年,2020年4月,他联合香港股东成立博力来德环保科技公司,入驻位于合作区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

“我们团队有来自香港的创业小伙伴,这里离福田口岸、皇岗口岸都非常近,交通非常方便,这是我们选择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的重要原因。”雒小兵说,这里的办公环境非常好,孵化器也给香港同事提供了人才公寓,在福田核心地段月租金也只要1600元左右,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创业成本。

“一开始也有香港股东建议将公司设立在香港,后来考虑到运营成本,觉得在合作区设立公司能够既降低成本,又能够获取深港双方的优势,开拓内地更广阔的市场,所以我就说服了香港的创业伙伴在合作区创业。”雒小兵介绍。

共青团福田区委联络部部长辜为宜说,在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入驻企业团队人员涵盖香港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和教授。创业工场整合各方资源,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辅导、政策解读、人才对接、带块融资、人才住房等多项服务,为深港两地科创人才提供创新平台。

目前,合作区深圳园区有6家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共2.6万平方米,未来可容纳约1500名香港创新创业青年。近三年,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增加约7.2倍。

“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学习时的导师是公司合作顾问团队的成员。我们利用香港高校的学术资源对关键问题进行研发突破,利用深圳的产业优势进行硬件设计与市场开拓,两者恰好可以互补结合,这非常有想象空间。”曾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并在合作区创办宜远智能科技的吴志力博士说。

合作区,为深港两地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加速了香港青年融入湾区的进程。

【记者】陈熊海

编辑 孙梦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