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阻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藩篱,敢于在全省先行“破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提高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1.42万人,分别为高级2.03万人、中级6.82万人、初级12.57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约占42%。
近年来,我市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通过政策创新,不断深化我市职称制度改革,为人才发展“松了绑”“减了负”;进一步树立了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导向,并拓展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空间,促进专技人才、技能人才复合发展,通过营造氛围和政策支持,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
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
打破阻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藩篱
在过去的职称评审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问题,尤其是“唯论文”问题,给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了很大负担,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申报“望而生畏”。
为了避免专业技术人才因硬性条件不符而被挡在门外,挫伤有实际能力之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人社局深入企业、行业协会(学会)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并于2018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印发江门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方案》明确规定了在我市申报中级职称,取消对论文发表的要求,为专业技术人才“松绑减负”,这也是我市在全省职称改革政策中的创新政策。从前,职称评审的申报条件中对申报职称学历、资历有硬性的规定;我市在改革中打破了这些限制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硬框框,对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员,开通了可直接申报评审或认定相应级别职称的绿色通道,树立了评价导向。此外,《方案》还贯通了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了培养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市人社局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取得技能等级的人员,只要其专业工种符合相应职称专业的,可以以技能等级证书直接申报职称。目前我市已有44名技能人才通过该项政策,取得工程系列职称。
今年,我市更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审试点工作,为我省乡村人才培育工作提供“江门样板”。活跃在乡村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带头致富、脱贫攻坚等方面贡献突出。经过数月的努力,我市共有1041人取得乡村工匠职称,评价工作已于9月初圆满完成。为推广江门经验,全省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暨专技工作座谈会于9月16日在江门召开,省人社厅和省农业厅均对江门的试点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今年9月,全省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暨专技工作座谈会在江门举行。
创新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手段
使职称改革有破有立
要鼓励更多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光破除学历、资历、论文的硬性条件是不够的,为了保证职称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客观科学地培育、评价各类人才,还需要立新。要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分类评价和丰富评价手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和导向作用。
为此,我市出台新政,对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员,开通了可直接申报评审或认定相应级别职称的绿色通道。政策实施以来,我市企业共有60名专业技术人员以专利授权直接申报并取得中级职称,1名专业技术人员以参与地区标准制定直接申报并取得中级职称。
在江门,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侨乡艺术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其中传统家具制作更是珍贵的地方传统文化遗产。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为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市人社局于2019年5月向省请示下放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权;同年10月,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具备工艺美术(传统家具)高级职称评审权的地级市。在组织评审过程中,市人社局根据传统家具从业人员的特点,制定了符合我市传统家具产业高级人才发展的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使得工艺美术(传统家具)人才的评价更加公平、科学和客观,为传统家具产业发展培育高端人才探索了新路径。近两年,我市共有78人取得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资格,其中取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2人。
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具备工艺美术(传统家具)高级职称评审权的地级市,为传统家具制作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全省乡村工匠职称评审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市人社局更是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状况,选定了新会陈皮、马冈鹅、茶叶、丝苗米、对虾养殖、马铃薯、烹饪、家政等8个专业作为我市首批试点的行业,通过做强特色农产品,以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另外,按照“市级标准条件不低于省级标准条件”的原则草拟了8个试点专业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对产品数量、种植亩数、养殖数量、销售额、带动农户社会效果等具体量化,并围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动能力和群众认可度,重点评价技能技艺掌握程度和在农业技术推广、带头致富、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贡献。另外,为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乡村人才,在评审中除采取集中审阅资料外,还增加了“面试答辩”环节:一方面通过电话进行答辩,让专家了解申报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组织专家上山下乡,到申报人的种植场、养殖场、工作场所等地开展面试答辩工作,这种把职称评审会议开到田间地头的方式,确保了评审质量,进一步树立了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申报者的广泛好评。
完善配套政策
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感、获得感
为在全社会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和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岗位做出成绩,我市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补贴政策。对在我市非公单位工作的技术人员晋升为副高、正高职称的人员,一次性发放2万元、5万元的补贴;江门所属各市(区)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取得新级别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类补贴政策。
同时,我市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纳入高层次人才评定范围,其中副高可直接认定三级高层次人才,正高可直接认定二级高层次人才。这些政策的出台,不断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了他们创新干事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获得感,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
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共有4038名取得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认定我市高层次人才(其中认定为二级高层次人才451人,认定为三级高层次人才3587人),这些人员可享受我市针对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服务;全市共向114名取得高级职称的人员兑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补贴224.7万元。
此外,为了确保职称工作公平、公正,我市还强化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在职称改革中,我市严格执行评前评后“双公示”制度,均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对业绩、成果、学术造假的均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市人社局还进一步压实评委责任,对于每位申报者,专业组评委除了认真审阅材料和专业组充分讨论外,还特别要求评委对每位申报人情况作详细的记录。
评审工作结束后,对于评委会评审不通过的,市人社局还开通了结果查询电话,申报人可通过电话查询其不通过原因及存在问题。“虽然该流程设置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这却是保证评审工作严肃性和公信力非常有效的措施,该做法也受到省人社厅、各地市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切实保证了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傅雅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