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双循环”将为全球经济打造新引擎

走读双循环
+ 订阅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为全球贸易增长作出巨大贡献。新发展阶段下,构建双循环新经济发展格局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站在“入世”20周年的节点上,中国如何以持续的开放政策支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双循环的能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黄益平看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大变局背景下的顺势而为,双循环战略最终为全球经济发展这列火车打造一个新的引擎

南方日报:站在“入世”20年的节点上,您如何理解“双循环”?

黄益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一个技术水平较低、经济能力较弱的低收入国家,“国际经济大循环”是用中国低成本的优势为世界市场生产产品,从而搭上全球化的快车。

但在全球经济危机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政策出现了变化。中国持续推动全球化来支持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开放度在降低,发达国家自身的增长速度也有明显放缓。另一方面是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改变,如今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像过去的高速增长也会变得困难。因此中央反复强调更多地靠内需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是需求的问题,还有供给的改革。需求与供给良性循环,经济增长才能不断持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终达成的理想状态是中国成为一个大市场,成为高端制造或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成为全球化快车的一个重要引擎,引领世界经济,因为我国经济规模足够大、能力足够强、市场足够深厚,可以有益于世界的经济。因此我提出了“形成更加广泛的、更有动力的新国际经济大循环”。

南方日报:未来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核心关键在哪些环节?当前应该如何挖潜国内需求?

黄益平:经济学分析经济的推动力量,常用 “三驾马车”的概念,即出口、投资、消费。过去40余年,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出口和投资。如今,中国经济已经从“小国经济”变成“大国经济”,靠外部需求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需要更多地靠国内需求来支持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希望消费成为中国的主要的推动力量

从大的方向看,未来国内经济大循环、支持国内需求或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级的经济故事。中国消费要想持续增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加速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其次,改善收入分配,提高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第三,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善。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最后,挖掘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量约是农村居民的2—3倍,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对消费的增长有帮助。

以上四个方面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中国消费品市场将是全世界最令人关注的、令人兴奋的市场。

南方日报:可否简要评价自“入世”以来,我国金融开放方面的成就?另外,关于金融开放和安全的争论从未止息,在当前的环境下,我国仍将如何维持金融开放和安全的平衡?

黄益平:总体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开放和金融开放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遵循先实体后金融、先国内后国际、先汇率后资本的原则。在金融开放方面,首先考虑解决国内的利率、市场机制的问题,再考虑对外的部分。在对外的部分,首先考虑把汇率的机制理顺了再放开我们的跨境资本的流动,总体策略是比较务实的。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金融开放势不可挡。“十四五”规划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背后要解决人民币汇率、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与监管、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

总体来说,为了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汇率、金融服务业开放、资本项目开放等应该循序渐进,要把金融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

南方日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开放持续深入的信号仍在不断释放,在“入世”20周年的重要节点,您认为接下来金融开放将如何进行?

黄益平:“十四五”期间,金融开放的步伐仍会不断加快,但会保持相对稳健。但我认为与过去的开放相比,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可以考虑。

首先,要遵循、尊重改革的次序。金融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些措施先做,有一些措施后做,有内在的规律。经济开放和金融开放大致应该遵循先实体后金融、先国内后国际、先汇率后资本的原则。未来的开放进程肯定会特别注意这些次序。

其次,开放的过程要更多地考虑市场的需求,而不仅是政策的推动。无论是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还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都更多地取决市场的需求顺势而为。

第三,要从根本上考虑维持金融稳定的底线。任何开放最后都既要提高效率又能支持稳定。

总体来说,大方向是加快开放,但同时要考虑维持金融稳定的任务。

南方日报:当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金融体系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

黄益平:过去的金融体系支持了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并保持了金融稳定,但当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型后,这套金融体系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

首先,大的方向上要调整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更有利,直接融资相对来说更灵活。

其次,传统金融机构要转型,更好地支持创新。间接融资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但这些金融机构可以改善商业模式更好地支持创新。国际上,德国和日本的金融体系也是银行主导支持创新活动,所以应该创新银行的业务,比如施行投贷联动、开办科技支行等。

第三,数字金融领域的创新,可以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大科技平台等方法来更好地支持地方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两个方面的市场化。第一,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竞争中性,让金融资源在国企、民企间的配置要一碗水端平。第二,实现市场化风险定价。要让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与风险匹配,这样的融资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南方日报: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广东将担任什么角色?粤港澳大湾区将如何发挥作用,促进双循环的良性互动?

黄益平:广东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是独特的。过去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是从广东开始的,如今要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广东也是重头戏。这是因为广东的很多城市早就跨过了高收入经济的门槛,需求的很大一部分将来自广东。与此同时,广东是我国的经济重镇,经济规模、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走在前列,所以毫无疑问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广东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需要开放,需要金融开放、贸易开放、投资开放甚至信息开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城市间优势互补明显,可以更多地利用外部资源。所以广东作为国内、国际经济两个大循环的战略枢纽会越来越重要。

长远地来说,中国将成为新的全球化列车的一个火车头,粤港澳大湾区会是这个火车头的一个重要的引擎。

南方日报:广交会将迎来开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这个曾是中国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大型展会将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

黄益平:过去广交会的定位是出口中国产品。当时所有出口的参与者都需要参加,这是开发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这是因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功能连接中国经济和国际市场,过去是线下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逐渐融合线上线下,但核心功能是不变的。

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广交会要焕发新的青春,也需适应新的转变。

首先,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广交会是新的挑战,但也为广交会继续维持重要的枢纽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其次,广交会要适应新的形势,未来国内与国际连接的趋势是双向的经济与产品的流动。

总而言之,广交会顺势而为,发挥更大的创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

【记者】黎华联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符如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