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小丑老了
5月中,在广州黄埔一个汽车企业的文体中心里,一场公益惠民演出即将在这上演。
在一群20岁出头的歌舞演员肆无忌惮的打闹中,李春来身穿大红T恤,拖着金粉拉杆箱迎面走来。笔直的腰板,洪亮的声音,会让你差点忘了,这是一个74岁的老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金小丑奖的演员,被称为“东方金小丑”;
他是第一个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滑稽演员;
他还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举办个人滑稽专场的演员……
李春来表演飞技。 南方+ 梁钜聪 摄
5月的这场演出,等到傍晚6点,李春来终于上场了。他套上了红白条纹的宽大演出服,化好两道弯细的眉,兜里揣着各式彩色气球,大喊:“你们好吗?”
气球从他手里“呲溜”“呲溜”地飞到观众席上,前排一下骚动起来。
后排有人边看边嗤笑:“我们好像有点大了。”
当他演到飞技这一节,手里的木制“飞盘”盘旋出去,绕了一周又稳稳地落到他手上,“哇”!底下传来了惊叹声。
社区工厂、学校医院、乡间旷野……如今,李春来公益演出的足迹遍布全省,他没打算停下,“等到哪天身体不允许了,就不演了。”
马不停蹄地演出,让更多人认识真正的滑稽表演,是他为这门艺术正名的方式,也是为自己正名的过程——坚持热爱,便没有衰老。
失业
候场时,李春来打开他的“百宝箱”,泵好一摞营造气氛的气球、检查一遍道具。
测试道具。 南方+ 梁钜聪 摄
飞技这一项,还要在舞台上演练一下。表演用的“飞盘”,木条相互交叉、中间串在一起,转动起来像一个个小风扇。
他拿着“飞盘”测试,甩出去,飞回来。现场的风向会影响飞行的轨迹,能否找到不被灯光晃眼的位置,关系到他能否准确地接住“飞盘”。为了呈上一场好的演出,他会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李春来在钢丝上倒立。 资料图
5岁起,李春来就跟随其父亲学艺,1954年进入哈尔滨市杂技团。
“那时候就靠死练,没有科学的方法。”每天天没亮起来练功,骑独轮车、翻跟头,压腿、下腰,还有控墙根倒立,一个小时下来,经常连汗带鼻涕眼泪一起流。
1957年,中国杂技演员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摘得了国际杂技比赛金牌。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杂技名家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李春来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得奖,当名演员。
基本功练扎实以后,他成了集体节目里的尖儿,也就是站在最上面的那个人,《大木球》《大跳板》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他的个头越长越高,身子也越来越沉,底座的演员兜不住,只好换人,他就赋闲在家了。
“人家都去演出,我一个人在家待着,心灰意冷,感觉没有前途。”
走钢丝
后来,李春来看到一张苏联的画报,有一个小丑站在软钢丝上,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类节目。18岁时,心灵被击中的他,决定要练V形软钢丝。
软钢丝的中心点不好找,人站在上面,很容易掉下去。有老师给他泼冷水,认为这不可能练出来。
“我当时有股倔劲,你们越说不行,我非要练出来。”排练场地不够,李春来把油丝绳两头拴在树上,中间耷拉下来,站上面。一开始,他拄着两个棍子,站在软钢丝上,一次次摔倒,身上摔得遍体鳞伤,又一次次站起来,把腿劲越练越好。
李春来在钢丝上表演高难度技巧。 南方+ 梁钜聪 摄
能站稳了,加上其他技巧,他创造出了软钢丝“头顶大摆晃圈”“高车踢碗”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成为国内第一个表演V形软钢丝的人。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能独立演出,两年后,李春来成了团里的主要演员。
他喜欢钻研,结合音乐、舞蹈、杂技,创编出独立的滑稽表演节目。在那之前,传统的杂技演出里,滑稽表演多是起到串场、垫场的作用。
代价也并非没有。常年在钢丝上倒立,他把头发磨没了,在头皮上勒下了一道永久的印痕。演出中,他试过下着雪踩着滑溜的软钢丝,在停电的漆黑一片中,头顶盖碗。
最严重的一次,演蹦床飞人,前空翻两周,他多翻了半周,脑袋撞到保险网上,脖子差点拧断,但这些都没有浇灭他的热情。
1984年,积攒了足够多作品的李春来,开了个人滑稽专场,为观众奉上滑稽软钢丝、滑稽车技和一些肢体滑稽节目。在那个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他在哈尔滨连演14场,场场爆满,“想买黑票都买不上。”
这也让他登上了那一年的央视春晚,搭档马季、姜昆,演了4个节目。
去演出就来劲
2006年,李春来从广州杂技团退休,一下子闲下来了。
除了偶尔出去走走,他经常躺在沙发上,电视一看就是大半天。
妻子王景环形容他:“这个人没什么爱好。”
儿子李赛有点着急,想给他找点爱好,发现“什么爱好都不及他的演出爱好,只要去演出他就来劲了”。
近十年,李春来不计报酬,参与了很多文化惠民演出,“艰苦的地方都得去,找到我了,作为一个演员,需要我就要去。”
李春来在后台。 南方+ 梁钜聪 摄
有一回,李春来到阳江下乡演出,中途下起了雨。观众已经就位了,有的打伞,有的穿雨衣,有孩子把塑料凳套到脑袋上挡雨。
李春来一看,很是触动:“观众不走,我们就得演,遇到困难就撤了,那不行。”
雨水“哗哗”地浇在眼睛上,道具也湿了。砌砖的环节,要把道具砖抖起在半空,再迅速用其他砖接住,道具变得光滑,演起来特别困难,他也坚持着完成了。
表演砌砖。 南方+ 梁钜聪 摄
上了年纪,有些事还是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从事滑稽表演近70年,他常年进行高难度的技巧表演,在钢丝上骑单车、倒立,落下了骨质增生,走起路来,有些一扭一拐。
去演出,有时候车程就要10个小时,当天来回,坐久了,腿也肿胀了。但一上了舞台,病痛也都抛在脑后了。
但李春来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娱乐方式短平快的年代,滑稽艺术已经不可避免地式微了。
而在专业的杂技界,滑稽也是个弱项,一场主题晚会里,滑稽很多时候跟主题不符,就被砍掉。节目用得少,人才也少,不断循环。
还有观众认知的问题。很多人以为,游乐场里给观众发个气球、逗乐一下,就是小丑了。
小丑最早是古代欧洲宫廷的重要角色,主要职责是逗乐君王,要有过人的巧舌和机智,否则就有可能被送上断头台。
李春来说,滑稽分为技巧性滑稽、魔术滑稽、肢体滑稽和互动滑稽,专业的滑稽演员必须以杂技为基础,文武双全、样样都得会。
李春来在上台前。 南方+ 梁钜聪 摄
“要用技巧逗观众乐,不能胳肢人笑。”他摆了摆手。
李春来还是有一些信心,社会仍旧需要滑稽艺术,如今一些商场办起了“小丑”艺术节,人们需要笑声。
某种程度上,他觉得,自己不停歇地演出,也是一个普及滑稽艺术的过程。
“只要还能演,我就一直演。等到岁数大点了,人家也不找我了。”
【记者/脚本】吴晓娴
【摄像/摄影】梁钜聪
【剪辑】周鑫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