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走出去”是我国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南方杂志

如若能把中国好故事、好作品变成全球文化市场的抢手货,那么“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便为时不远了

文〡隋广军 朱海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走出去”成绩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世界传递“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回应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方法论叩问,把国际传播能力扎扎实实搞上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走出去”的定盘星

文化“走出去”实为一体两面,既是国际传播的目的,也是传播的路径,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中之重。纵览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国家可以发现,他们都致力于生产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又不乏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例如,美国娴熟运用好莱坞电影传递英雄主义价值观。日本、韩国成功运用动漫、影视剧,流行音乐打造国家文化名片。不仅收获了国际粉丝,也产生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溢出效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要“走出去”的正是独具中华智慧和精要,又饱含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精粹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文化魂魄和底气所在。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唐宋时期,不仅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建立儒家文化圈的成功时期。日本的和服、茶道、韩国、越南的汉字无一不来自唐朝,乃至今日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是源于此。中国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海外,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辉煌、谦和、包容的东方大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经传承与创新,广泛含纳了人类优秀共同价值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底色,完全可以与世界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世界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从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一路善待爆红网络的出走野生象群,再到中国航天精神,塞罕坝治沙精神,袁隆平创新精神,中国抗疫精神被世界认可都证明,作为人类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完全可以“走出去”,也必须走出去。

国际中文教育是助推文化“走出去”的顺风车

语言不仅是文化符号,也是文化国际传播的高效载体。中文作为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之一,其国际政治地位得到了世界认可。同时,与英语的国际强势地位相比,中文尚未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格局。我们可以通过国际中文教育这个顺风车,形成文化“走出去”的加速效应。从横向视角考察,世界文化大国都敏锐地将本国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资产,予以保护和经营。美国的《国家安全语言法案》,英国的《国家语言战略》,法国的法语联盟、俄罗斯的普希金中心,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等都成功地通过语言教育扩大、延伸了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各中经验值得互鉴。

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在全球162个国家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所孔子课堂,成为体量超大“走出去”的国际中文教育出海航母,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形成了良好的助推效应。全球“汉语桥”大赛,HSK汉语水平考试,让海外学子通过中文学习开启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当代中国,读懂中国故事的心灵之窗,掀起了席卷全球的“汉语热”。今年7月1日施行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则让国际中文教育再上一层楼,成为与雅思,托福并列的全球第三大标准化语言考试,这本身就具有不可估量的国际传播意义。

同时,国际中文教育还要“请进来”,注重来华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是“以文载道”,“人心相同”的首批受益者。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凭借自己的所学和生活感知,有了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过往,现状和未来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必将为知华、友华、爱华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促动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者和践行者。

守正创新是文化“走出去”的压舱石

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需要多个领域协同的战略工程。一方面,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会自己“走出去”,二者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从全球文化市场态势判断,“西强我弱”的整体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文化霸凌依然盛行,以文化意识形态为由头,搞政治博弈,围堵中国国际传播的事情屡屡发生。

所以,需要紧紧握牢守正创新这个压舱石。首先,要守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这个“正”,不怕鬼,不信邪,勇往直前。其次,立足实践,锐意创新。努力改革阻碍新时代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思路和方法,着力构建开放,高效的文化出口模式。把握好文化的“世界语言”,推出中国文化精品,采取“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的精准传播模式,把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送到海外受众的心坎里去。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按下了快进键。文化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出口海外的电影,书籍,歌曲类作品连年攀升。文化精品如《水墨聚焦国际艺术展》在联合国、泰国、印度、西班牙联办多场,《中华风采》亮相伦敦,《多彩贵州风》上演美国。《中国文化年》登陆俄罗斯、法国都说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正确,创新方向适切,国际传播效果良好。守正创新这个压舱石发挥了关键作用,理应继续坚持。

“一带一路”是文化“走出去”的快车道

“一带一路”是一条繁荣富民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促进民心相同的文化国际传播“快车道”,意义非同凡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可以根据我国综合影响力的布局,由近到远,分批次、分阶段、分地域传播。优先选择历史上曾受到过儒家文化影响较多的国家重点传播,精准传播,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中亚国家等。这些国家对中华文化并不陌生,历史上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沿途国家,他们更容易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中继站。

同时,“一带一路”沿途 79个国家,横跨亚洲、欧洲、非洲,容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具有跨文化的历史包容性。沿途国家对异域文化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易于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而且,“一带一路”地区还含有上海合作组组织,欧盟、东盟、非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多个高端政治经济区域性组织。“外贸经济+文化出口”的组合运作模式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可以顺畅地将我国的文化精品通过服务贸易的方式快速传递到世界各地。比如,我国影视作品《潜伏》就大热韩国;《成化十四年》登上泰国热搜;《延禧功略》走俏越南,《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家喻户晓,这些作品让海外观众直观地了解到中国民众和中国社会风貌,也把“亲、诚、惠、容”的中华文化精神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播到海外粉丝的心里。

自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就是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在如何“走出去”的理念、规划、设计、思路、方法中锐意革新,拿出一套更加契合文化传播规律,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模式。让海外受众能够从“听得懂”升华为“喜欢上”。如若能把中国好故事、好作品变成全球文化市场的抢手货,那么“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便为时不远了。

(作者分别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教授)

【频道主编】殷立飞

【本文责编】南风


编辑 南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