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500阅读时间:5min
日本高中生的选美,有县级和市级层面的,也有国家层面的。每一层选拔的背后,都是全范围的宣传,沉浸在这一观念下,没有谁能脱离这一体系。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日本的美少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
(IC photo / 图)
日本一年一度的高中生选美比赛又来了。此次晋级和角逐最终冠军的共107名选手,她们都是来自日本各地的代表。最终,会通过全国性的网络投票以及评审,选出冠军。
大眼睛、长刘海,可爱的造型和娇小的身材,这些永远是日本高中生选美赛上的不过时标签。如果再带上一种天然的呆萌劲儿,思维上相对感性和优点单线条,那么在众多美少女中脱颖而出的概率就更大了。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男人而言,妩媚、性感、成熟等,都是对女性的幻想和要求。唯独在日本,美少女和萝莉的形象,似乎永远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类型。
为何日本热衷于高中生选美?又为何对美少女更加青睐?这其中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当代社会的投射和传承。
日本的美少女
渊源和传承
日本当下的美少女文化之所以流行,或许源于历史,日本贵族和武士,在后宫大量的畜养年轻的女性。据说,由此而形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这些被圈养的金丝雀深居后宫,日常很少跟外界接触,自然会成为普通阶层街头百姓热议的对象。据说,很多依靠想象,在民间流行的描写后宫的文学作品十分畅销。于是,公主落难或者女忍者的故事,就常常出现在了民间的文化和故事当中。
这一点跟国内的民间爱情传说有些类似,在国内古代的民间故事中,天上的七仙女也会爱上牛郎,皇帝的姑娘更会爱上穷秀才。在某种程度上,这体现出来的是底层大众对上层社会垄断女性资源的臆想。
但有所不同的是,国内地广人稠,皇帝和其他士族阶层,客观上垄断不了全部的女性资源。即便身处底层,还是有一定机会娶妻生子的。然而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地域狭窄的国家,在不走出海岛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之后的资源垄断和再分配,就会让底层获得的概率进一步降低。由此,底层对贵族畜养后宫的想象,也就更加强烈。
此外,阶层跃升的执念同样也很强烈,跃升之后要享受的,是对后宫的无尽想象。据说丰臣秀吉上位之后,迎娶了不少美少女;德川家康更是在花甲之年,将目光瞄向了十几岁的少女。
正因为有类似的渊源和传承,对少女的喜好就变得直白而强烈。尤其对掌控资源和控制了资源分配的统治阶层而言,客观上,更年轻的女性,也意味着能给自己生养更多的后代子嗣。对权力和财富的传承而言,没有什么比血缘关系更可靠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年轻的美少女,是统治阶层,传承自身所拥有资源的最好媒介。他们可以实际掌控和蓄养美少女。而底层男性,依靠幻想以及文学塑造,即便在基本形态认知上是错误的,照样可以将这一观念意识发扬光大。
从圈养走向约束
日本古代的女性,同样遭受着不平等。直到明治时代,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才得以大幅提升。1871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所女子学校。之后日本女校不断增多,但女校的作用却还是以婚嫁的理念为主。
明治政府时期,所发布的女子学校的教育规定,除了教授文化课程外,女子在学校还要学习裁缝、家政、茶道和花道等。这么培养的目标,是为了让女性走进家庭。唯一不同的是,古代的女性资源,被垄断在统治阶层之内,随着日本向西方学习,对于女性,也从过去的圈养,变成了用文化观念的约束。
在明治时期之后,相比于传统的和服,女学生习惯以水兵服饰示人,相对暴露的着装,给了男性以更多的幻想。此时的其他阶层女性,很多还是以传统服饰为主。女学生和其他女性在着装上的差异,使得前者又吸引了更多的目光。这就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她们经过学校的教育,对于婚姻、家庭以及忠贞的观念是很认同的,另一方面,她们相对突出的服饰,却又在明白无误的向男性做着性方面的暗示。
既忠贞又暴露,使得少女形象更为突出。观念上的约束,则成为她们能最大程度满足男性幻想的基础。换言之,她们青春靓丽,但人畜无害,相对单线程的思维,显得她们更加可爱。
于是乎,这一群体,至少在视觉上,成为日本社会最为关注的阶层。尤其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媒介传播的迅捷,更加剧了日本人对美少女文化的推崇——这也正是高中选美热度始终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
(IC photo / 图)
高校生背后
女性引导意识
在日本,高中女生被称为高校生,针对其选美比赛已经持续了30年左右。参赛年龄的限定,在12岁到20岁之间,高峰之年,报名人数可以超过10万。
选美盛宴之中,除了一年又一年的美少女脱颖而出,比如早安少女组合,比如小仓优子以及泷泽萝拉等等,还会延伸出大量的漫画以及影视剧人物作品。
如果说传统观念的塑造,需要假以时日,那么现代媒介的传播和渲染,可能仅仅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就能将这一观念贯彻下去。
而且,日本高中生的选美,有县级和市级层面的,也有国家层面的。每一层选拔的背后,都是全范围的宣传,沉浸在这一观念下,没有谁能脱离这一体系。当然,也有人指出,创作出美少女体系的日本人,要么是高中和大学生,要么是对这一阶层十分熟悉,进而对于这一观念的强化,得到了一种底层的兜揽。不过,这更像是选美文化背后的衍生属性。
真正让高中生选美变成大众流行文化的,还是日本人对传统理念的固守。当下的日本人,不会再像古人那样,女性资源全部被掌控在统治阶层的手中。但在新时代的日本阶层中,同样也充斥着一种失去竞争动力后的丧文化。
这些人最典型的特征便是,不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去获得自己的所求所想,而只是通过幻想以及单纯的感官刺激,来得到自己大脑中想要的事物。
如此一来,女性作为引导意识,可以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动力。比如,围绕高中生选美派生出的美少女文化体系,从漫画到影视作品,再到各种实体的元素,都创造出了巨额的财富。
当然也有外来观察者认为,日本尽管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往往十分重要,这导致了男孩对母亲的依恋情结相对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审视少女之美的社会基石。
除此之外,在现实层面,选美往往会成为通向艺人、主播等道路的最佳通道。即使女性本身,她们也知道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的阶层,是最简单也是最优的选择。
于是,无论是男性本身对美少女一如既往地臆想,还是围绕选美派生出来的产业文化,亦或是女性本身想靠着选美上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都让日本的高中生选美,变成为一种女性引导意识——这既引导了男性的审美潮流,也引导了男性的消费动力。
总的看来,男性主导了选美,处在被动位置的女性则在不经意间引导了潮流与意识,这或许就是日本选美赛场上,永恒不变的主题吧。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