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街道《一百个红色故事》㊶:徐小明———一生书写家国情怀

南方+

20世纪80年代,一部别出心裁的武侠片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收视的狂潮,随后就像旋风一样迅速席卷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广东等地,它便是《大侠霍元甲》。

这部影片将武侠和爱国思想等主流意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影响了一批批后来的创作者对武侠二字的理解和表达。而这部影片的导演正是徐小明。如同其执导的《大侠霍元甲》中的主人公霍元甲一样,徐小明也在用一生书写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当时,香港影视行业有很多爱情、古装武侠题材的影视剧,但缺乏弘扬民族、爱国精神的片子,徐小明遂决定以当时广受大家欢迎的武侠动作片为题材风格,拍一部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大家爱国热情的片子。

在题材人物的选择上,徐小明结合自己的拍摄理念选择了霍元甲,“因为它里边就有我要拍的理念,而他一代宗师的精神也值得用影视、用画面、用动感来发扬光大。”徐小明说。

正是徐小明导演独到的眼光和想法让《大侠霍元甲》这一影片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后来得到大量观众的喜爱。在这部经典诞生40年后的今天,影片中所传达的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依旧让人动容,该影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国际电视节评选中荣获“全国十佳电视剧”的殊荣。

随着《大侠霍元甲》在广东电视台首播,它也成为第一部被引进内地的香港连续剧。这令徐小明倍感荣幸,同时他也收到来自内地的邀请,成为第一批率领香港演员和主创团队到内地拍摄的香港导演。

拍了这么多的武侠片,徐小明对有“武侠”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不一定非要把两个字凑在一块,可以分开看,他认为“武”是一种攻防技巧或技术,有了武功以后你可以做很多你想做的事情,可是不一定有“侠”,有“侠”的人,他胸怀非常宽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徐小明数十年如一日将武侠和爱国思想等主流意识融合在一起,不仅将爱国思想融入影视作品的前驱,也将红歌创作改变为流行歌曲在香港传唱的先锋。早年,他将《草原上的红卫兵见了毛主席》改编为《草原英雄》,该歌曲一经发布,深受听众喜欢,连续一个月登顶香港粤语歌曲流行榜冠军。如今,他依旧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践行着自己的“侠义”初心。

【撰文】叶淑萍

【通讯员】曾阳

编辑 王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