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结下民生硕果 打造“幸福之城”

南方日报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人民”二字。

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居民大病小病有了健康“管家”,老人在长者服务中心享受妥善照顾,遍地开花的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惬意生活……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15分钟生活圈正徐徐铺开。

近年来,深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扎实推进“民生七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1

民生支出已占财政支出近七成

民生之事,件件关乎人民群众的大事。深圳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一桩桩民生实事上投入真金白银,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深圳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规模占财政支出比重已达68.0%。其中,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支出同比分别增长41.5%、53.3%、22.3%、19.6%。

从持续将财政支出近七成投向民生领域,到妥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午休午餐问题,再到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6万套,深圳坚持用心用情用力锻长板补短板,民生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育作为民生之首,深圳始终重视学位建设,破解学位紧张的难题。去年年底,深圳召开一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印发基础教育学位建设重磅文件,打响了百万学位攻坚战。其中,今年深圳全市计划建成投入使用学校146所(74所中小学和72所幼儿园),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学位10.37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2.5万个。

从补齐医疗短板到建设医疗卫生服务高地,深圳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重金投入堪称“大手笔”。过去5年,深圳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5倍。如今,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298家、床位6.29万张、执业医师4.26万名。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70元提高到134元。

为了让居民“住有宜居”,深圳加快完善“4+2+2+2”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近两年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1.7万套。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今年将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

深圳加快构建“十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新建成道路里程254公里,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南坪快速三期、坂银通道、深华快速、东部过境莲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梅观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47个项目开工建设,市民的交通出行更便捷。

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趋向完善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响彻大江南北,因为这里是一座幸福感油然而生的城市。

“深圳真的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近期,深圳入围“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名单。

在这座高速发展的新城里,改革开放的红利逐渐转化为民生福祉,越来越多人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当上了“阅卷人”,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成效由人民评价。

10月8日,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正式引进张伯礼院士中医临床团队,在深圳市中医院,张伯礼院士为前来看诊的患者开出药方。

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一栋栋崭新的教学大楼屹立挺拔,深圳首家“国字号”高中在今年9月1日正式开学。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这是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实践的宝贵经验。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深圳在发展民生事业上坚持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大病不用出深圳,健康在家门口就有人管。从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到精准化疾病筛查,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深圳市民一共可以免费享受38类公共卫生服务,贯穿生命全周期。

如今,“每个区至少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1家社康机构”的健康格局已成为深圳市民的标配。

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水平医学院校来深办医行医,引进肿瘤医院、阜外医院两个“国家队”,上有区域医疗中心“顶天”,下有基层医疗集团“立地”,深圳已初步建立一个“顶天立地”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实现“学有优教”,“名校+在办校”“龙头校+新办校”的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式发展模式蔚然成风,已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教育优质资源正在重新布局。

“房住不炒”是当下的首要原则,如何让许多在深圳奋斗的建设者们实现安居梦?深圳持续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发布机制,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多措并举引导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温馨港湾。

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背后是深圳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快节奏的深圳,也是一座可以“呼吸”的慢生活之城。

深圳洪湖公园落羽杉树林美如画,成群的鸟儿在林中飞翔,满眼彩叶斑斓犹如彩色童话世界。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深圳洪湖公园落羽杉树林美如画,成群的鸟儿在林中飞翔,满眼彩叶斑斓犹如彩色童话世界。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南连深圳湾、北通大学城,全长约13.7公里的大沙河生态长廊今年已全线贯通。水清岸绿,白鹭翻飞,不少市民常在河畔碧道漫步,和掠过头顶的群鸟和谐共处。

“我在大沙河附近住了30多年,以前的大沙河又脏又臭,居民都不敢来,治理以后,大沙河水环境变好了,市民也经常过来休闲打卡。”民间河长邓胜平既是深圳河湖治理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深圳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的决心,坚决打赢了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圳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过数年努力,深圳实现地表水12个国考断面全面达标,159个水体及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动态消黑。

在这座“千园之城”,市民可以尽享“绿色福利”。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市民推窗见绿、四季见花。“深圳蓝”也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市PM2.5年均浓度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QI优良率达97.0%。去年,深圳成为全国唯一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的副省级城市。

未来,深圳将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探索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工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加快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时尚,让人民在这座生态之城生活得更舒心、养心。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刘珊

编辑 杨溢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