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沿途下蛋”加速 全过程创新链初显

南方日报

深莞交界处,公常路两侧,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卫光生命科学园等鳞次栉比,共同构造着一条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链。

曾几何时,这里是特区边缘的荒山野岭。从特区边缘走到舞台中央,从国营农场蝶变为科学新城,光明区因使命而生,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当前,光明科学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已具雏形,正全力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一座集中度、显示度更显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高质量、高颜值的深圳北部中心,正在加速崛起,成为新起点上深圳改革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南方+ 文海燕 拍摄

1 科创载体云集 注入“源头活水”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基础研究是起点与支撑。

党中央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深圳创新发展从应用创新进阶到源头创新的关键节点,光明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全新定位和光荣使命。

光明科学城既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其主要作用就是努力打造湾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队”。

现在,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的信息、生命、材料3大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稳步推进。除了有与生物医药产业方向相关联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以及精准医学影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有与电子信息产业方向相关联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和与新材料产业方向相关联的材料基因组、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设施的土建工程全面封顶,预计2022年下半年可以联调运转。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医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学科,将建设“文理医工”完整的学科体系,未来办学规模可达2万余人。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路之隔的中科院深理工,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预计到2025年,形成涵盖理、工、医、管等门类的学科体系。

除了落户两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平台也加速落地。去年6月18日,深圳湾实验室首批科研人员、科研专用仪器设备正式入驻,目前已基本完成一期过渡场地的搬迁工作。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两个研究型平台也已投入运营。此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选址科润大厦,正加紧实验室组建工作。新引进国家实验室科研设施鹏城云脑Ⅲ。

南方+ 文海燕 拍摄

2 科研产业互动 催生裂变效应

今年8月,创立仅两个多月的中科碳元(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团队扩充及技术工程化研发,加速其在该领域的技术提升,实现在该领域的商业领跑。

这个诞生于光明科学城的年轻企业,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孵化的企业之一,也是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培育的企业之一,立志做全球DNA数据存储领域的龙头企业。

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和穿西装的(产业人员)在一个楼里,意味着更多思想的碰撞、更多智力的支撑,从而推动企业更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热点,更高效解决技术难题。

目前,该创新中心已引进20余家高成长性企业,其中13家企业已正式进驻创新中心。预计未来3年,创新中心还将吸引不少于30家合成生物学领域高新企业入驻。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的深圳47条创新经验中,其中一条就是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

在光明科学城,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将被缩短,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的创新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光明区也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按照“需求导向、长短结合”思路,光明科学城将分步建设光明国际转移转化中心,联合高校、企业打通概念验证、中试放大、成果转化等前端技术转移转化脉络,推动形成前后贯通的成果转化体系;并依托深圳大学建设光明科学城创新验证中心(深圳大学)等三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目前,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3个“国字头”中心全部实现运行,累计服务2284家企业,牵头或主导制定了20项国家标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过渡场地也正式启用,芯片级量子计量标准和量子传感等科研工作全面启动。

3  “3+1”规划升维 引领集群发展

光明区将“沿途下蛋”作为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优势的基本导向,推动创新与产业转化深度融合,促进生命科学、新材料、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为现代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0.79亿元,占全区GDP比重45.5%(2020年GDP为1100.77亿元,同比增长5.7%),占比排名全市第二名;形成了以华星光电、普联等为龙头的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贝特瑞、星源材质等为龙头的3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以迈瑞、卫光等为龙头的2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同时,光明区通过“3+1”(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中长期产业规划引领、推进重点储备项目落地、承载科学城的溢出红利,加强主导产业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的集群培育,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批术业有专攻、富有创造力,并能在细分领域呼风唤雨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用脚投票”光明科学城。目前,光明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486家,预计2021年超1600家。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光明区先后出台《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支持“3+1”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等12项政策措施。

2021年,全区安排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17亿元。根据光明区“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本建成,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光明区还正大力引进培育孵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联企业,打造一批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

“十四五”期间,光明区将重点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命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四类大型综合园区,打造5G产业示范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两类特色主题园区,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园区,推动由“项目等候空间”到“空间等着项目”,确保有优质项目就有承载空间。

南方+ 文海燕 拍摄

链接

光明加快打造“科学家的家”

9月29日,光明区重点项目集中启动暨科学公园项目开工活动在科学公园项目现场举行。新开工项目共50个,涵盖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民生、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总投资16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5亿元。

这种大手笔的投入目的很明确:加快打造一个高质量高颜值的“科学家的家”。近年来,光明区按照高质量高颜值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提升城市基础配套,完善城市功能。

从衣食住行到精神家园,一个日渐丰盈的光明正在焕发澎湃活力,加速吸引着全球的高端人才集聚。

南方+ 文海燕 拍摄

让诗意栖居成就“未来之城”

光明区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的天然资源,按照“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要求,依托“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空间规划布局,正在为科学家们塑造一座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

9月29日开工的科学公园是一座占地约208公顷的综合性城市公园,作为光明科学城国际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配套,未来将被打造成为深圳北部的“绿色生态心脏”。

5600亩的光明小镇、4公里的虹桥公园“飘带”、6.8公里的茅洲河碧道、26.8公里的马拉松山湖绿道、全区公园总数达到260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惊艳画卷徐徐展开。

通过综合性大学办附校,与本土名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办学等方式,光明区引入中山大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流高校办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打造出光明科学城独有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创新教育体系。三年来,光明区新、改扩建学校(高中、中小学)21所。2021年,提供学前教育学位约3.5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约9.4万个,高中学位约1.3万个。

放眼全市,光明区已成为人才保障房的最大供给区和建设区,推出人才优先、科学家优先的住房保障机制,至今已累计筹集建设公共住房34620套,已建成人才保障房16000余套。

去年11月,中山七院二期工程开工,该项目紧邻光明科学城,共规划床位3200张。该项目将建设成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成为深圳市的中心医院和一流的湾区医院。

南方+ 文海燕 拍摄

让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

“好期待自然物语音乐会《春分夏至》,听说观众可以在舞台上席地而坐,近距离与艺术家一起聆听自然的各种声音……”这是光明区群众对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品质艺术活动的由衷感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对于立志要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明区来说,高品质文化更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象征。随着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落户,光明人口结构不断变化,高层次、高品质文体服务需求日益突出,光明迫切需要补齐短板,加大高端文体设施和活动供给。

9月15日,光明区举行十大文体设施发布会暨首批文体PPP项目签约仪式,掀起一轮高端文体设施建设高潮,加快打造深圳北部文化艺术高地。光明区十大文体设施包括西方美术馆(暂定名)、科学城体育中心、光侨游泳中心、光明区羽毛球运动中心、光明区民间博物馆,以及5个街道级文化中心。选址于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公园南侧的西方美术馆(暂定名),投资约20亿元,已于今年7月13日完成项目立项,拟于2022年3月前开工,2024年完工投入运营,将同时打造集展览、收藏、美育、国际交流、艺术创作、教学科研、艺术交易等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艺术综合体,引导光明区向国际艺术平台迈出更坚实有力的步伐。

9月19日,“壹·艺生辉”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一周年暨周年艺术季发布会举行。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深圳北部首个四馆合一大型文化综合体,于2020年9月19日启幕初绽,并在今年3月13日推出光明区首个大型艺术节“光鸣艺术节”,为广大市民带来了37个剧目、39场演出,呈现了5场艺术大展、4场视听艺术表演。作为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一节两季”品牌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年艺术季”将延续“光鸣艺术节”的精彩,在两个月里持续带来20台22场精彩演出。

光明科学城科创资源加速集聚的同时,光明区也努力让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用多重元素共同构筑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吸引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撰文】柳艳 杨明玉

编辑 文海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