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培养高境界时代新人,石龙二中举行品牌开放日暨校庆活动

教育莞家
+ 订阅

10月13日,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举行学校品牌开放日暨四十九周年校庆活动。课程展示、科技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晚会、校友联谊会……本周内学校将陆续开展多项活动,13日上午,南方+走进石龙二中先睹为快。点击观看直播回顾

石龙二中创建于1972年,2002年从石龙老城区搬迁至新城区方正中路,并由原来的完全中学调整为现在的公办初级中学,去年被确定为东莞市第三批品牌学校培育对象。在49年的办学积淀中,石龙二中凝练出了“境界教育”这一理念体系,并以“境界”校园文化为载体,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教育教学之中,致力于培养时代新人。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得到长足发展,中考成绩连年走在全市前列。

多年办学积累凝练“境界教育”品牌

“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用以指美的自然景致,或个人道德学问修养所达到的高层次精神状态。“境界教育”指的是通过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着力提升师生的人格境界,全力培养具有志向高远、德行高尚、智慧高妙、审美高雅、身心高强的时代新人的教育。实施“境界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成为石龙二中的办学宗旨。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有境界的教育不是照本宣科的机械讲授,不是不动情理的知识点灌输,也不是缺乏血肉的技能培训,而是带着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感情,带着对学科素养的充分认识,带着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带着对教学技能的娴熟运用来提升教师素养,打磨文化环境,设计体系课程,经营属于我们的课堂。”石龙二中校长周秋平表示。

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石龙二中从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健康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7个板块,构建其教育生态。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在“境界教育”的体系中,每个板块的都蕴含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体现石龙二中对好学生、好教师、好学校、好教育的自我追求。例如在学生文化的塑造上,学校以“尚敬成德”“尚进成志”“尚竞成优”为引领,明确七年级学生以“敬”为文化修养之途径,形成高尚的品德;八年级学生以“进”为文化修养途径,形成高远的志向;九年级学生以“竞”为文化修养途径,做到品学兼优。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学校则提出“尚镜成范”,要求教师团结进取、笃行务实、学识扎实,做到言传身教。

以翻转课堂为抓手打造品质课堂

刚开始上课,学生们已经对新知识点了然于心,各小组成员对新课内容侃侃而谈,讲台下的同学还会随时补充互动。一节《热机与社会发展》展示了石龙二中翻转课堂的魅力,学生利用平板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中通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老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拨与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从2016年9月开始,石龙二中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教学理念,利用翻转教学平台,通过平板电脑推送课前、课中和课后任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互联网+教育’时代,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整合各种信息,通过团队协作,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石龙二中教务处主任林亚安介绍,学校自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班以来,就重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占主体地位。目前学校已有三届共8个翻转课堂班学生毕业,现有10个翻转实验教学班。“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模式”经过实验教师多年的探索和打磨,已形成具有该校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以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为抓手,以教学教研为阵地,以骨干教师为示范引领,以信息化2.0工作建设为契机,石龙二中积极推进品质课堂建设。林亚安介绍,下一步,学校将按照“理念先行——骨干引领——比赛促动——技术助力——评价导向——成果辐射”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理念专题研训,提高教师教学理念;加快品质学校建设和品质教研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教学能力大赛,促进教师品质课堂建设积极性;加快信息化2.0工作的推进,促进信息技术创新,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探索评价体系创新、成果培育推广六大项目,相互促进、协同实施。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各种独特图案;一团毛线、一双巧手,织出各种有趣造型……《指上生花》《小毛线大世界》《戏说话剧》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石龙二中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践创新的课程文化内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龙二中以“培养学有佳境的二中学子”为目标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志向课程、德行课程、智慧课程、审美课程、身心课程打造“学境特色课程”,使学生在“立德、立业 、立身”方面渐入佳境,从而成为一个高境界人才。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石龙二中教务处副主任梁春茶介绍,目前学校共开设了33门校本课程,有学科拓展类课程,如《时事报告会》《晓地理品历史》等;有身心健康类课程,如《快乐篮球》《乒乓俱乐部》《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团体沙盘》等;有科创素养类课程,如《天文兴趣班》《科技社团》等;有人文素养类课程,如《游玩诗词》《茶道五千年》等;有艺术审美类课程,如《硬笔书法学习班》《中国绘画学习》《中国历代服饰演变与赏析》等;有综合实践类课程,如《植物手工艺制作》《科普小制作》《小毛线大世界》等。“这些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有效丰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内容。”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据了解,接下来学校将从领导机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监管、课程评价、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完善校本课程制度建设,实现校本课程规范化管理,从而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打造一批校本精品课程,鼓励教师进行优化改进、总结提高,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

南方+ 孙俊杰 拍摄

【记者】林群贤 于羽佳

【视频/图片】孙俊杰

编辑 于羽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