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悦
刚刚过去的“国庆摄影大赛”,不仅让人见识到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小镰仓”“小奈良”“小京都”等网红景点,批量炮制的网红景点“照骗”也让人感叹:褪下特殊加工的滤镜后,还有多少能看的?
今春以来,云南澄江抚仙湖畔的“粉红沙滩”爆火,粉色沙滩和碧蓝湖水的航拍照吸引不少游客千里奔赴。无滤镜效果下,沙滩并非粉红色,餐馆、洗手间等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戳破了网红沙滩的“粉红泡泡”。
网红照片中的云南澄江“粉红沙滩”。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至于网红景点“照骗”可以名不副实到什么程度,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罚的湖南郴州“天空之境”,“摆个镜子就是‘天空之境’”。游客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恐怕对以“网红”为前缀的一应事物都会多几分警惕。
一张网红景点照片,修饰到什么程度,可以将其称之为“照骗”,很难有定论,这其实加大了网友的甄别难度。社交媒体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不少人会根据国家评定的旅游景区等级,选择5A级景区出行。而网红景点诞生伊始就离不开各种“种草”渠道、音视频编辑技术、“保姆级攻略”,追求与众不同的小众旅行,满足游客求新、求异心理。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不选择“人从众”的5A级景区,反而热衷于虚实难分的网红景点。选择什么渠道和标准规划旅程,体现的是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差异,并无高下对错之分。
一个明显的悖论是,既是网红景点,何以“小众”?
从我们被“安利”网红景点开始,能够被引流、被推荐、被查到的景点已经不是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境”了。网红景点“保姆级攻略”喂养下,不仅拍照机位、后期修图参数,连住的酒店、出行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出现雷同,何谈独特的个性体验。
更隐蔽的一点是,我们被精美的网红景点音视频吸引,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好看”展开,模仿、复刻出类似音视频,再分享至社交平台作为社交货币和谈资,即为大功告成。当能否拍出好看的音视频成为游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独一无二的风景、景点的文化底蕴、当地的风俗习惯就会被遮蔽,逃离千篇一律的空间也在被压缩。
以名人故居为例,很多景点视觉效果并不惊艳,“出片率”不高,基于景点其他维度的内涵底蕴,其“素颜照”也能吸引大量游客。一些离开滤镜就“见光死”的网红景点,不过是乏善可陈罢了。
裹着厚厚滤镜的网红景点“照骗”之所以能风靡网络,一方面因为开发商的宣传营销行为,另一方面是发布者“唯流量”思维在作祟。不乏有人发现网红景点名不副实,但不甘心白来一趟,依然按照教程发布图片,在他人羡慕的目光中获得满足作为心理补偿,要别人如何叫醒?
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若网红景点“出片率”成为压倒一切的考量,所有景点沦为背景板,迎合这一需求,旅行变成程序化的流程,也就失去了其原有乐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