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70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内,有灯光篮球场和民族戏台;彩色沥青自行车道、青石板旅游步行道环绕镇区,330套特色路灯点缀其中……国庆期间,走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处处彰显着瑶族风。
“过去的永和街比较破旧,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群众很少出来娱乐;随着今年民族团结广场建好了,不仅有文艺表演看,还有灯光篮球场方便年轻人打篮球,大妈们也出来跳广场舞了,镇区热闹起来……”该镇居民蒋天乐点赞说。
群众的好评,是永和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推动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该镇党委书记孔庆勇介绍,今年以来,永和镇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通过下好整治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筑牢生态屏障“三步棋”,致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特色镇,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整治人居环境
“宜居”小镇渐入佳境
永和镇是连山的中心镇之一,人口较多,经贸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镇区原先的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过去的永和街又脏又旧,一到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大家都没什么娱乐活动,只能串串门,在家看看电视。”镇区居民蒋天乐介绍。
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永和镇大力实施生态特色镇项目建设,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工程、市政设施、景观建筑、镇区绿化、环境整治、建筑整治等方面入手,为群众提供更舒适的生活起居环境。
如今,该镇拆除了主街危、旧、乱建建筑约3800平方米,建成占地70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配备灯光篮球场、民族戏台和更衣室,为群众提供了文体和娱乐活动场所。在绿化上,新种绿化乔木1250株,花灌木3780株,景观绿地1.6万平方米,让镇区环境更宜人。
改造后的永和镇街夜景。通讯员供图
永和民族团结广场,方便了群众健身、休闲。通讯员供图
在市政设施上,永和镇完善镇区主道路拓宽10953平方米,增加了彩色沥青自行车道、青石板旅游步行道等。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该镇还新建、改造公共停车场2处约2.3万平方米,缓解了群众停车难问题。此外,新建旅游厕所1座,兴建污水处理厂1座,设置有污水管、雨水边沟、主街道单双排污排水设施、给水干管、雨污分流等,并对镇区进行电缆、通信线路整治,极大改善了镇区容貌。
该镇还致力进行特色化建设,对街道主要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对特色商业街100多户商铺进行墙体粉刷、增加木棚、栅格花窗木质门,统一店铺招牌,让镇区建筑变得规划有致;安装特色路灯330套,新建单双层杉木青灰瓦结构凉亭4个、双层风雨桥1座,彰显出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风格。
镇区的变化,赢得群众好评。蒋天乐说,随着永和民族团结广场建好,不仅有文艺表演看,还有灯光篮球场,年轻人晚上打球健身方便了,大妈们跳广场舞有了场地,街上散步的人也多了起来。
优化产业结构
“宜业”小镇促民富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永和镇为此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依托绿色生态优势,该镇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业,打造出“永和有机米”“永梅大果山楂”“老花牌茶油”“卢屋寨莲子”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富民兴村产业的发展思路,该镇指导永梅村种植大果山楂500多亩,突尼斯软籽石榴100亩;整合桂联村荒山地建设百果园。
桂联村百果园的番石榴迎来丰收。
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永和镇桂联村党支部书记邓秀清介绍,近年来村民外出务工增多,村子出现了土地丢荒的情况,桂联村委会牵头成立生态百果园专业合作社。“果园占地总面积553亩,总投资2819.1万元,预计年产值400万元。”如今,该合作社已完善了水利、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种植沃柑、番石榴等20多个品种果苗,社吸了纳60多名村民就业,每月劳动收入3000元左右,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永和桂联百果园和永联山茶油2个“一村一品”项目已实施完成,并获得省级“丝苗米”专业镇称号,成为连山首个获得广东省“一镇一业”专业镇(丝苗米)殊荣的乡镇。
筑牢生态屏障
打造乡镇全域旅游样板
永和镇生态优渥,特别是境内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年以来,该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发挥生态优势,用活红色历史,全力发展乡村民族生态旅游业。
永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蒙碧慧介绍,该镇在保护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的同时,积极推进红色旅游等创新发展,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乡村旅游服务品质。通过连线连片建设,致力打造镇内金子山、鹰扬关、永梅蒙峒古村、桂联生态百果园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和路线,向集“生态、科普、体验、观光、颐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着力把永和打造成乡镇全域旅游的样板。
永梅村村民覃玉娇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瑶胞娇客栈”。她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梅村委会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打造集红色旅游、农业休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乡村,在村委会的鼓励下,“瑶胞娇客栈”推出“红军餐”和红色乡村旅游团建项目,串联成“红色学习路线”,吸引了众多基层党组织前来开展“沉浸式”学习,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记者】黄津
【通讯员】杨晓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